如何設計提問方式1使用開放題型
組成座談會提綱的基本題型是開放題。開放題型是由與會者和回答者來決定答案的取向。提問者不能暗示答案,也不能明確提示。應該說,開放式問題獲得的是回答者心中所想的,而不是提問者以為回答者心中所想的內(nèi)容。而如果透過開放式問題把大家心目中的問題都揭示出來以后,就可以以此獲得的結(jié)果來構(gòu)設封閉題。而如果一開始就提供已預設選項的封閉題,則將會極大地限制回答者的回饋空間,很多時候也會把回答者的思路框定在提問者的假設范圍內(nèi)。開放題與封閉題的比較如表48所示。表48開放題與封閉題對比
開放題:各位在逛街時選擇進哪一家商店,主要受什么影響?封閉題:我在下面列出了一些會影響到顧客在逛街時進或者不進某一家商店的因素,各組在逛街逛店時最有可能受影響的因素是其中的哪一些?可以按重要程序任選三項。a櫥窗擺設g知名商店b店外宣傳品h有街邊促銷活動c店外宣傳活動i同行伙伴指引或建議d在媒體上所做廣告的指引j是過去常逛商店e規(guī)模大k每家都逛f新張或新近裝修重張m其他(請注明)
避免或謹慎使用潛隱的封閉題型。其中最應避免使用的是是非題型,它會導致與會者或回答者簡單地結(jié)束其回答,而使會議缺乏互動性,導致出現(xiàn)主持人和與會者間不斷出現(xiàn)“提問→回答”這種高頻率的進行節(jié)奏,卻不大可能使與會者內(nèi)部產(chǎn)生自然的互動。有時候,即使的確有必要詢問這方面的問題,也應轉(zhuǎn)換成開放式的問法。
表49列出了潛隱式題與開放式題的比較。
我們也可以使用一種簡單的測試方法,如果問題可以在結(jié)構(gòu)性的定量問卷中解決,通常都屬于直接或者潛隱的封閉題型,不適合作為座談會提綱中的問題。雖然我們也可以在座談會中使用一些定量問題,但那是有明確的定量研究意圖的,與一般的定性研究問題不能混為一談。表49典型的潛隱式是非題與開放式題比較
1請問,有人喜歡這種顏色嗎?
2各位是不是經(jīng)常在下班后逛街?
3您覺得這種酒好不好喝?
4有誰會買這種樣子的Beeper嗎?
5大家是不是能接受這種價位的汽車呢?
1大家對我手里拿的這塊顏色卡上顯示的顏色有什么感覺?
2下班以后,各位經(jīng)常去做一些什么樣的事情呢?
3不少人說他嘗過這種酒,可不可以告訴我您覺得這種酒的味道怎樣?
4如果您要去商店選Beeper,這款Beeper是其中的一款,您在選擇的過程中會怎么看這款機子?
5大家已經(jīng)知道了這款汽車的價錢了,如果您是顧客,您對它的價格水平有什么評論?
潛隱的封閉題的另一種類型是程度限定題,例如:有多滿意?有多嚴重?達到多少?它隱含推論的結(jié)果像“非常滿意”、“比較嚴重”、“很多”等量表式的結(jié)果。它們可以由主持人用于在討論或探詢過程中明確與會者所表示的某種帶有歧議性的程度詞語。表410給出了一個程度限定題例子。表410程度限定題使用例舉(飲料座談會)
我注意到,我們中間的朋友都會同時喝各種飲料,那么與其他飲料相比,您喝的豆類飲料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很多。
很少。
不喝。
有三位朋友提到說你們喝的豆類飲料很多,到底怎么個多法?
我差不多每周要喝三到四瓶豆奶,是那種小小瓶的。
我媽每天早上都會給我倒一大杯豆?jié){,像你喝水用的那種杯子。另外我自己也會用零錢買一些豆奶喝,楊協(xié)成豆奶的廣告做得挺有意思的,那個小孩躺在一張葉子里。
我就不像他們兩個喝豆奶。我爺爺有一個小石磨,可以磨豆?jié){的。他磨了豆?jié){以后,放在灶上煮,再放兩個雞蛋在里面。我和我爺爺天天你一碗,我一碗。
那位提到說“很少”的朋友,你說的很少是什么意思?
一般不喝,但有的時候渴了,沒有冰鎮(zhèn)的可樂或者汽水,但有冰鎮(zhèn)的豆奶,也會偶爾買一瓶喝。我總覺得它有一股味,一般就不會買。
2回想題
主持人可以讓與會者“回想一下”某些自己的經(jīng)驗,比如“回想一下您上次在××超市里是如何選購洗發(fā)香波的”,或者“回想一下你那次找維修點的負責人時你們兩個之間都說了一些什么?”“回想一下”不僅僅是給與會者一個自己提取某一段生活經(jīng)歷并加以復述的空間,同時也明確無誤地讓與會者認識到這里要求得到的是他個人的經(jīng)驗,而不是“聽說”或者他的一些個人猜想。
區(qū)分開“想做的”、“應該做的”、“可能做的”、“已做過的”、“將要做的”這些范疇是很重要的。在“回想一下”這種事型里,主持人所要鎖定的就是“已做過的”,如果與會者偏向了其他范疇,主持人一定要重新加以指出。對于很稀少或極偶爾發(fā)生的事件,主持人可以給定一個寬松的回想時段,甚至無需界定。但針對頻密發(fā)生的行為,“回想一下”的范圍需要限定在諸如“您最近一次”,“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在過去的這周里”這樣一些特定的時間內(nèi)。
3避免直接使用“為什么”
當我們問“為什么”的時候,實際上是假定人們所有的行為是基于理性,是井井有條,有所構(gòu)想然后有所行動的。事實上,雖然有不少人真的屬于這樣的行為模式,但并非所有人都這樣。即使同一個高度理性化的人,他也有不少行為是非理性化的。除了理性外,成為人們行為動因的還有可能是從眾、傳統(tǒng)、習慣、直覺、情緒、沖動等,有些行為干脆是“沒什么理由的,就這么做了”。因此簡單的“為什么”的提問,可能獲得的是一種表面上合理、準確、妥貼的回答,但卻并非反映了激發(fā)行為的深層的或真實的動因。而且,直接問“為什么”也是一種過于尖銳的問法,它有可能促使回答者采取防御性心理,對于爭議性問題,選擇較為社會流行意識所接受的那種看法,或者索性選擇更標新立異的看法。
當詢問“為什么”的問題時,回答者會從兩個角度回答:① 從對于行為的施加影響機制,或者② 從某些產(chǎn)品或服務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比如當主持人問:“你為什么要去麥當勞?”回答可能是:a因為我的孩子想去;b因為麥當勞最近推出了“買一送一”活動。因此,適當?shù)脑儐柗绞绞歉某蔀閮蓚€問題:a“最近一次去麥當勞是什么事情讓你有了去那兒的念頭的?”b“最近這一次去麥當勞是因為麥當勞的產(chǎn)品或服務的哪個方面對您產(chǎn)生了吸引力?”這樣“為什么”的問題轉(zhuǎn)變成了“是什么”與“怎么樣”的問題,這對于使問題間接化及針對性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