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的底牌,要看他身邊的好友??纯此磉厙@的都是些什么樣子的人,通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多數是因為志趣相投,并且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有的人是為了一個相同的事業(yè)走在一起的,他們有著一個共同創(chuàng)業(yè)進步的偉大目標;而有的人純粹是為了吃喝玩樂而走在一起的,他們有的只是在一起賭博、胡鬧的隨意性;而最可憎的應該是那些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走在一起的,他們內外勾結、狼狽為奸。所以,根據不同人所交結的朋友不同,我們就可以來認識所考察的人是賢才,還是不肖的壞人。這樣,我們就能對他人保持警惕,避免被他人所利用而掉進他人所設的局里面。
賢士是永遠和賢士趣味相投而在一起的。俗話說,魚愛魚,蝦愛蝦,烏龜愛的是王八。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來看看民國時期的北洋軍閥集團,是怎樣在“物以類聚”這一規(guī)律下聚在一起的?!坝^其友而知其人”的智慧,用來看北洋軍閥,是最合適不過的。
北洋軍閥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好人。我們先來看看袁世凱,他是一個唯利是從、唯利是圖的人,說他是兩面派,未免冤枉了他,因為他實在是一個多面派。在晚清復雜的政治格局中,他八面玲瓏,不管風向哪面吹,他都會順風而動。
1885年,袁世凱經李鴻章保薦,任“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前夕請調回國。在北京,袁世凱利用他叔祖袁甲三和其他的社會關系,廣交權貴,很快就博得官宦們的寵心。他們認為袁是少有的“知兵文臣”,進而要求皇上越級提拔他。
同時,袁還極力諂媚巴結慈禧太后的親信、握有兵權的榮祿,他把翻譯的兵書呈遞榮祿請求指教,并百般地向榮表白其傾慕之心。
于是,袁世凱很快就在榮的心目中有了位置,榮稱其為“特殊人才”,欲大力提攜。從此,袁世凱打通了步入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道路。
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不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的實力也大大減弱。清王朝感到現有的軍隊很難適應未來戰(zhàn)爭的需求,便想再建立一支新型的軍隊。
1895年12月21日,袁世凱肩負著皇帝給他的練兵重任,到達距天津東南70里的小站,用日本陸軍的制度和訓練方法督辦新建陸軍。袁世凱也正是靠著這支力量最后得以“竊國”。
康有為“公車上書”在朝野內外引發(fā)了一場地震,不僅是清朝的守舊勢力感到震驚,更讓那些有識之士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由于光緒帝銳意興治、奮發(fā)圖強,袁世凱覺得康有為提出的變法主張很可能會符合光緒帝的心意,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袁世凱便有意接近康有為,還把康有為稱為“大哥”,顯得異常親切。他還常向康有為吹噓自己在朝鮮時,與日本人如何如何打過仗,以及主張對日強硬等“英雄壯舉”,袁世凱很快便取得了康有為的信任。
同時,袁世凱又時常登門拜訪了幾乎所有的老臣,向頑固派表白自己反對“維新”的心跡。而此時,清朝的頑固派每天都到頤和園,哭訴光緒和維新派的“罪狀”,紛紛要求慈禧重新執(zhí)政。
終于到了戊戌變法面臨失敗的時候,光緒帝深感處境孤危,朝不保夕。于是下了道密詔給康有為、譚嗣同等,要求他們“妥速密籌,設法相救”。9月18日晚,康有為集合了維新派“經畫救上之策”,決定由譚嗣同攜帶密詔“說袁勤王”,“殺榮祿、除舊黨”。深夜,譚嗣同來到法華寺袁的寓所。
當譚說明來意后,袁一再表白“青天在上,不敢辜負天恩”,“圣主乃吾輩所共事之主”,“但能有益于君國,必當死生以之”。譚見如此,便把“誅舊黨”、“殺榮祿”的方案和盤托出。
譚嗣同走后,袁世凱權衡兩派實力,馬上作出決定,于20日上午乘火車去天津榮祿處,徹底出賣了維新派,同時建議“欲破奸謀,衛(wèi)慈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