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5日,我們第一天報到。他就對我們講了一句話:“你們的一切,我都愿意俯下身來,去聽,去看,我愿意跟你們在一起。只要你們相信我,愿意對我說,我愿意跟你們分享一切。沒有什么對與錯,只要是問題,我們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如果你能說出自己的道理來,如果你能說服我,我就會認同你。但是,你也應該明白,如果你確實犯了錯誤,那么就要有負責任和擔當的意識?!?/p>
劉老大的魅力不僅能夠征服我們2班的同學,對別的班也同樣有效。在我們上高一、高二的時候,他教三個班的化學課,同時擔任我們2班的班主任。到了高三,由于課容量增大,授課任務加重,他不得不放棄一個班的教學任務。除去我們2班,他必須在剩下的3班和8班里挑選一個。劉老大十分為難,因為畢竟一起走過兩年了,他和那兩個班學生們的感情也很好,一時難以取舍。那兩個班的學生消息也很靈通,聞風而動,開始分別游說劉老大,希望他能夠繼續(xù)教自己班的課。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慮,劉老大最后選擇了留下3班而放棄8班。8班的同學們知道了,很痛苦,有一個同學寫了一首詞送給劉老師,很多同學還在網上給他寫了很多肺腑之言。一個同學說:“老師,我一點都不怪你。我知道你為什么會做出這種選擇。如果是我,我也會這么選擇。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確實太不爭氣。馬上就要到高三了,當我們快要知道奮斗的時候,你卻走了 ”其實,劉老大做出這個選擇也非常無奈。他在給8班上最后一節(jié)課的時候,差點哭了。那節(jié)課上得無比壓抑,因為很多學生都已經知道了結果。劉老大當時一句話都沒敢說,也不敢跟他們告別 “要不然肯定受不了”。他看到前排的幾個學生摘下眼鏡來擦眼淚,他只能無言地摸摸他們的頭,就這樣走了。
(三)
在高考結束之后,劉老大讓我們大家回憶一下三年的高中生活,然后總結得失體會。
一位同學這樣寫道:
“高三就是在最美好的歲月里,傾其所有而奮斗。雖然身邊有師長和朋友的鼓勵,但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獨自行動的勇氣和堅持。他們會給予我們力量,但是要爆發(fā)這樣的力量,還是要靠我們自己:靠自己的念頭去做抉擇;靠自己的奮斗去進步;靠自己的信念去堅持 走過高三,我們都明白:應該靠自己的手去描繪未來。在理應殘酷競爭的日子里,我慶幸能擁有滿滿的感動,無論是老師日復一日的關心,還是朋友從不間斷的加油,都是值得珍藏的禮物。這兩個收獲,也成就了我。美麗的高三,將是我回憶中最珍貴的片段。”
張萌菲總結的高中三年的感受:
“第一,結什么樣的果,取決于種植中有多少努力,一切結果都是自己的;第二,只要肯努力,一切改變都有可能;第三,身邊的同學不是競爭的對手,而是相互幫助、鼓勵,一起奮斗的同伴。良好、平穩(wěn)的心態(tài)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第四,不要讓無法改變的事情影響還未發(fā)生的事情;第五,誘惑的力量遠不如夢想強大;第六,人生能有幾回搏,高三是第一次,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拼盡全力,放手一搏,方可淋漓盡致,為夢想之路鋪好第一塊磚?!?/p>
(四)
劉老師很喜歡看電影,也經常把自己喜歡的電影推薦給我們。他喜歡看的是那種劇情片,雖然未必符合我的胃口,但是都包含著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與探究。用他的話來說,這種片子“會講一個故事,故事的開頭可能是灰色的,但你要靜下心來看,能看得你流淚”。
劉老師說,有幾部電影對他的影響比較大,非常有意思的是,它們都與教育有關。
首先,是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如何用美妙的音樂與合唱的方式把一幫散漫無比的學生凝聚在一起的。那位矮小、謝頂但是善良、睿智的中年男教師,成為了劉老大心中的“好老師”樣板。
其次,是美國電影《街頭日記》。《街頭日記》原名叫做《自由作家》,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時候剛發(fā)生過“羅德尼·金事件”及其連帶而來的洛杉磯種族大騷亂,正是美國的種族仇視最為嚴重的時期。
在加利福尼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