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yè)信息傳遞技術(shù)的改善為全面提高信息的傳遞速度奠定了基礎(chǔ),但是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商業(yè)信息的傳遞速度也會比以往要慢很多。例如,把一封商業(yè)信函從科隆送到布魯日一般需要8天,但是有時也會有15~17天的情況。1 400年左右,商人把信件從佛羅倫薩寄到巴黎需要21天。如果沿途一切順利,10天之內(nèi)就可以到,寄往布魯日的信件一般需要31天。1453年,第一封從君士坦丁堡寄往威尼斯的信花了整整一個月。但是信件主要是依靠人力進行郵遞,當時騎馬的速度并不比徒步快多少,因為路途非常遙遠,馬匹也要經(jīng)常休息。
15世紀起商人就越來越重視郵遞速度。如果郵差能快速送抵目的地就能獲得高額獎金,如果郵差逾期把信送到,也同樣會受到重罰。歐洲各國還按照意大利模式建立了相關(guān)的規(guī)章制度,嚴格控制郵遞時間。郵差要按時填寫郵政日志,其中詳細記錄了郵差的休息時間和到達時間。郵差還必須在中途的驛站登記自己的到達和離開時間,他們必須一刻不停地向前趕路。一位名叫菲利普?瑪麗亞?維斯克蒂的米蘭商人在信中寫道:“郵差的罰金高達1 000加爾更(Galgen) 一種古代貨幣的名稱。——譯者注,郵差必須日夜兼程。他們必須要像離弦的箭一樣快速前進,快!快!快!”另外信封上還會注明信件到達的時間,例如“米蘭,送寄時間晚9點”。在信息傳遞領(lǐng)域,人們已經(jīng)不會再按天計算,而是精確到了小時。教會和統(tǒng)治者們也積極擁護這種新的信息傳遞手段,14世紀阿維尼翁的教會頭領(lǐng)開始使用書信進行聯(lián)系。阿維尼翁國王、威尼斯國王、米蘭國王和路易十一世也積極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