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家選擇什么樣的價值觀,我沒有資格給什么建議,這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熏陶和教化的結(jié)果,也有天性在里面起作用,還有后天自己的主觀努力。所謂天性,就是先天帶來的一些本性。很多人不同意有天性這個說法,認為是唯心主義。他們認為人性都是后天造成的,而且相信物質(zhì)的豐富會讓人性變得更加文明。我們中國在春秋時代也有個說法,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當時齊國注重實體經(jīng)濟的宰相管仲所言。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事實佐證。
但是,人性真的是這樣簡單地為外界環(huán)境所決定嗎?今天的物質(zhì)生活已經(jīng)遠遠超過歷史了,但是我們能說今天我們比以前的人在本質(zhì)上更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殘酷與野蠻,并不是因為當時人類比歷史上其他時期在物質(zhì)上更匱乏、更窘迫。事實正相反,發(fā)動戰(zhàn)爭的德國和日本當時都取得了歷史上驚人的物質(zhì)成就。而且它們也確實是以“文明”的名義在對別人實施暴行。用特例來解釋它們當初物質(zhì)的發(fā)達與殘酷暴行之間強烈的對比,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因為今天的美國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盡管還沒有走到那么極端。
1990年我在悉尼留學的時候,在當?shù)氐膱蠹垺断つ嵯闰?qū)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上看到過一篇讀者來信,讓我至今難忘。信是一個生活在澳大利亞某個小鎮(zhèn)上的女孩寫的。她不久前到悉尼玩兒的時候在鬧市大街上被人搶劫。讓她感到萬分失望的是,在她遭搶而呼救的時候,周圍大街上的人都無動于衷。她在信中滿懷悲憤地問道:“生活在悉尼這樣發(fā)達的大城市的人怎么如此冷漠而缺少同情心?在我的家鄉(xiāng),這是無法想象的情景?!?/p>
在物質(zhì)的豐富與人的文明程度之間建立一種簡單的關聯(lián)關系,好像與真實的世界不太相符。
人性是比較復雜的,它包括很多的內(nèi)容;而影響人性的因素也頗為復雜。我不太贊成把人性簡單化,我更不贊成用一些簡單機械決定論的眼光來看待人性,盡管這些看法中有一些符合事實的地方。或者說,我認為像“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樣的結(jié)論是有很多附加限制條件的,不能簡單地推而廣之,認為其放之四海而皆準。
其實在西方的文化中用機械決定論來解釋這個世界,是從古希臘開始的一個非常悠久的傳統(tǒng),其影響相當深遠。不論是在西方的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中都能看到這條主線。它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主流思路,現(xiàn)在正在影響著整個世界,包括中國。
我個人感覺,天性是存在的。
不久前,一位朋友曾經(jīng)很認真地和我爭辯:“你說天性存在,那為什么孩子被狼帶走養(yǎng)大,就成為了狼孩?完全沒有了人性?”我想這是因為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發(fā)育顯現(xiàn)出來。就像一顆黃豆,給它一定的條件,它會長成一顆黃豆秧,發(fā)芽結(jié)果。但是,在另外的條件下,它只能變成有些人喜歡吃的臭豆腐。這時它作為一種特定植物的本質(zhì)就體現(xiàn)不出來了。
當然人性的發(fā)展要比黃豆復雜,這里只是一個比喻。
任何比喻,如果較真的話,就都成謬論了。其實,任何語言表述如果拘泥于文字較真到終極的境地,也基本都是謬論。所以佛祖在離世之前說他從未講過所謂的佛法。老子則說“道可道,非常道”。
人的天性是一個大話題,涉及哲學和宗教,就不詳細討論了。
在我1992年回國以后的很長時間里,不時有在海外的朋友問我他們該不該回國工作定居。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回國了,就建議他們也回來,而只是幫他們分析回來或留在外邊的利弊。因為我覺得, 當他們猶豫的時候,就說明這個事情對他們是有問題的,真正想回來的人是不需要跟別人商量的。因為成年人一般沒有必要與別人討論價值觀的事情。所以對于成年人,即便是朋友,我一般也不去和他們討論價值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