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的改變

成長:從校園到職場 作者:謝耘


既然德行如此重要,那么能不能改變?

這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前面講過,人的價值觀是由三個因素形成的,要改變它很不容。所以我在用人,或是跟人相處的時候,采取了一種比較簡單化的做法。我不去改別人的德行,只是去選擇有合適德行的人。一次面試看不明白,干一年總能看出來的。

既然如此我還來給大家講這些干什么?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大家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另外,盡管德行很難改,但是只要你有決心、有恒心,還是可以改變的。這是你們個人的選擇問題了。

在佛教中講,人人皆可修成正果,就意味著誰都能改變自己的德行。其實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追求。

在我的印象中,西方經(jīng)過了文藝復興進入資本主義以后,主流的想法是:人性就是這樣,是自私的,因為每個人都帶有原罪。他們就想辦法接受它,然后找一個方式讓大家能夠在這個基礎(chǔ)上相處,不出大的問題就行了。他們相信在上帝面前的懺悔,然后由上帝來拯救他們,他們把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交給了上帝,然后自己去尋開心。

馬克思的想法不是這樣。他認為能改造人性,只要生產(chǎn)資料公有化,生產(chǎn)力發(fā)展帶來物質(zhì)極大豐富,人性就會改變?;谌诵酝耆呛筇飙h(huán)境決定的假設(shè),必然會推導出能建設(shè)一個人人為公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這樣的結(jié)論。但是他的想法不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西方主流文化是對人性的放縱,而馬克思則是對人性期望過高。它們看上去像是兩個極端。不過這也是西方文化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那么中國文化呢?中國主流文化一方面探索在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大家能夠和諧相處的方式(所以孔子強調(diào)禮儀,后來逐步搞出了“三綱五常”等東西);另一方面我們的文化相信并且期望每一個人在此生中能夠提高自己,在人性上有所長進。

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努力引導大家向“上”走。中國人相信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而不是把生命中最為本質(zhì)的問題交給一個上帝之類的萬能之神來解決。因此我們強調(diào)教化,要改變自己的心性,要格物致知,修身養(yǎng)性。王陽明講:“為善去惡是格物?!边@就是說“格物”是一種人生向上的努力。我們把孔夫子尊為“至圣”,因為他一生致力于大眾的教化工作。

中國傳統(tǒng)主流文化與馬克思的想法有相同之處,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這源于兩者對人性的不同認識。馬克思認為人性完全是后天環(huán)境造成的,所以可以在人間建設(shè)共產(chǎn)主義天堂。中國文化不是這樣。中國文化如何看人性、如何對待人性的問題,在后面對比中西文化的時候,我再試著做更多的分析。

價值觀與道德是一個很饒舌、很陳舊、很迂腐,可能也不太能引起大家興趣的話題??墒撬鼘θ酥陵P(guān)重要,所以我盡我所能勉強對一個說不清楚的話題,講這么多我所理解的內(nèi)容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提問:公司招聘新員工,只有幾十分鐘的時間,怎樣看出德行?

現(xiàn)在每個公司做法不一樣。正常情況下,面試者要提供reference,也就是你過去的同事或朋友對你的評價。但沒有辦法絕對判斷。不過德行不好的人在企業(yè)里往上升遷,確實有問題。當然前提是在一個健康的社會和健康的公司里。當一個社會走向健康的時候,要求一個人的德行是比較好的。

中國為什么現(xiàn)在有很多不健康的東西?因為中國處于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公有制下30年積累了可觀的屬于國家的公共財富,原有的社會價值導向體系被很多人當作爛尾樓給拆得基本名存實亡了,市場規(guī)則又沒有完善,人們可以用各種歪門邪道八仙過海般地來掙錢。所以這個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

當一個社會沒有太多的通過歪門邪道來賺錢的機會的時候,對德行要求的問題就變得明顯了。

而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不管社會健康與否,如果你的德性不好,其實很難帶好一個團隊。因為大家不會信任你。你不太可能帶好一個團隊,你在社會上就很難做有意義的大事。干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可以。

當然,社會科學中的問題基本都不是0和1那樣清楚,不能絕對地看,只能相對而言。偷雞摸狗之徒,糾集一群烏合之眾,弄出些名堂,甚至驚天動地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社會科學在短時間看,確實挺復雜,不容易理出頭緒。但是在復雜的背后,從長遠看是有規(guī)律和不變的東西的。所以我們還是要講德行才對,特別是如果你希望在社會上發(fā)揮比較大的正面作用的話。

提問:能講講怎么看政治家的德行嗎?

政治家由于對社會影響大,所以他們的德行就更重要了。所以按照這個道理,在歷史上我們要求皇帝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要努力做一個圣人,所謂的“內(nèi)圣外王”。皇帝不肯認這個理的時候,下面的大臣可能會鬧事的。這是中國文化,西方是否有這個傳統(tǒng)我不太清楚。在與西方朋友交談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把搞政治的看作是“政客”,比較貶義,基本上覺得政客們能夠不去亂來就已經(jīng)不錯了,所以對他們也就沒有什么期望?!皃olitician”在英文的使用中常常帶有貶義,就是由此而來。

不過對政治家的評價,確實有復雜的地方?!墩撜Z》里孔夫子講:“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本褪钦f對君子我們不可以從小的地方去糾纏。對于一個政治家,我們不能只用老百姓油鹽醬醋的眼光來評價。

比如對政治家,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是否殺了人來評論其對錯,如對秦始皇。但是咱們殺人就要償命了。這不公平是嗎?是不公平,但沒有辦法。公平需要辯證地看。表面上看是同樣的事情,因為是不同位置的人做,性質(zhì)就可能不同。事實上,秦始皇當年“坑”掉的是460名神棍方士,類似現(xiàn)在的邪教之流。參見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shù)士”。當然這并不是說政治家就可以不講個人的操守,就可以草菅人命;相反,他們的操守很重要,他們要為眾生著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