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象一:苗苗回到家后,馬上把電視機打開,但是,動畫片的片尾曲響起來了,動畫片結束了。本來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做作業(yè),苗苗心里已經(jīng)很難過了,這次,連她最喜歡的《美少女戰(zhàn)士》大結局也錯過了,苗苗傷心地哭了起來,并向媽媽抱怨說:“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盡了最大努力,可是每天的事情太多了,要寫作業(yè)、看電視、復習功課,還要幫媽媽做家務、鍛煉身體……我覺得時間太不夠用了……”
現(xiàn)象二:一位三年級的老師這樣描述他的學生:我班的江馨一天到晚總是忙忙亂亂、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不是把作業(yè)本忘在家里了,就是忘了帶課本,還有一次考試時,他竟然忘了帶文具盒;我和他的家長曾多次提醒過他,做事之前提前計劃好就會不丟三落四了,但這個孩子的壞毛病一直也沒有改掉。
專家分析
生活中,相信每一位家長對這樣的場面都不會陌生:
早晨一起床,孩子就把房間翻得一團糟,你問他在干什么,他很著急地告訴你:“我的襪子呢?媽媽,快幫我找找,馬上要遲到了。”
還不到月末,孩子常常會低著頭對你說:“媽媽,我的零花錢花光了?!蹦愫苌鷼獾貑査骸澳敲炊噱X,你是怎么花的?”孩子很委屈地告訴你:“我也不知道,花著花著錢就光了?!?/p>
每當期末考試臨近時,孩子的生活就會亂成一團麻,每天早晨很早起來背書,每天晚上復習功課到凌晨。你勸孩子要注意身體,他會委屈地告訴你:“我還沒有復習完呢,我要是早點復習就好了?!?/p>
這些情況往往會令家長們很頭痛。其實,解決這些問題很簡單,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做事有計劃,即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guī)定,有準備、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驟。
亮亮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常常被同學們看不起,又因為亮亮很調(diào)皮,老師也不喜歡他。每天在學校里上課,他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覺,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他想到了輟學。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媽媽時,媽媽幫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幫他做了學習計劃,并對他說:“媽媽不要求你一開始就能拿第一名,按著學習計劃做,每次進步一點點就可以。”
在媽媽和學習計劃的引領下,亮亮漸漸地喜歡上了學習……
由亮亮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是非常重要的。
給媽媽的建議
做事有計劃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是一個人性格的一部分。對于孩子來說,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如果此時媽媽不注意引導,孩子們往往會養(yǎng)成不良的個性,從而給一生帶來麻煩。
當然,做事條理分明的好個性并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因此媽媽不能心急,要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計劃的好個性。
方法一: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做起事來總會拖拖拉拉、做做停停,根本不會有什么計劃性可言。因此,媽媽要想孩子做事有計劃,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玲玲的時間觀念很差,每天晚上很晚才會寫完作業(yè)。但是,作業(yè)寫完后她還要和她的芭芘娃娃玩會,翻一翻她的漫畫書,直到媽媽發(fā)脾氣了才肯睡覺。有一天,媽媽生氣沒有管她,她竟然玩到了十二點多。結果,由于睡眠不足,第二天玲玲上課打瞌睡被老師發(fā)現(xiàn),挨了批評。
回到家后,玲玲哭著向媽媽講述了自己的委屈。媽媽趁機對她進行教育,告訴她要有時間觀念,并為她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從此以后,玲玲按著作息表生活,時間觀念強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明白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什么時間不應該做什么事情;讓孩子養(yǎng)成作息規(guī)律的好習慣;讓孩子養(yǎng)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這些都是做事有計劃的前提。
方法二:督促孩子,做事之前做計劃
班級要去集體郊游了,小瓏的媽媽來送她。臨行前,媽媽從口袋里拿出一張紙遞給小瓏:“這個還拿嗎?”
“媽媽,你就放心吧,我已經(jīng)記在心底了。”說著小瓏便跑上車去。
孩子們走后,小瓏好朋友的媽媽走過來問小瓏媽媽:“剛才給孩子什么‘重要文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