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澤主動站出來請纓。
“太后!對袁世凱,我們其實有很好的機會下手,應采取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我仔細觀察過,袁世凱每日上朝,僅帶差官一名,進乾清門后,就只有他單身一人……”
見眾人面露憂懼之色,載澤厲色質問:“當年圣祖康熙帝擒拿鰲拜,是何等的艱難,但他又是何等的決斷、何等的魄力!我們后代子孫,難道就孱弱到了今天這種地步嗎?”
奕劻則說:“光緒皇帝和太皇太后剛剛崩駕,皇帝剛剛登基,人心未定,不可做如此大的舉動。”載澤聽了更為激動:“殺袁世凱并不是為了我,也不是為了你,正是為了年幼的皇上,是為了我大清幾百年的基業(yè)啊!太后一死,以后再無人能震懾袁世凱了!此時不采取斷然措施,更待何時?”
奕劻搖頭冷笑:“國有大喪,殺重臣肯定會惹出亂子來!北洋軍將領如果提兵問罪,問為什么殺袁世凱,攝政王請想一想,我們能擋得住他們嗎?”
載灃轉向張之洞,意思是讓他拿個主意。張之洞的臉色陰晴不明。
在他眼里,袁世凱對清王朝的功績是無法回避的。袁一手訓練過十萬精兵,至今仍有猛虎在山之勢,不可等閑視之。他在辦理新政方面,又是個特殊的人物,這幾年在直隸行新政,興工商,辦學堂,練新軍,如今直隸的學堂有幾百所,工商業(yè)也蓬勃而起,直隸被稱為首善之區(qū)。然而戊戌政變因袁世凱告密而起,天下皆知,他也無法公然為袁世凱申辯。
深思良久,他字斟句酌地開口了。
“太后,攝政王,眼下是什么情形??!國內人情洶洶呼喊立憲,海外革命黨磨刀霍霍欲圖暴亂,各國政府也在冷眼旁觀新朝的舉措,真可謂主少國疑,內憂外患。當此之時,安撫人心猶恐不及,豈能誅戮大臣?提到戊戌之變,在事諸臣,無不痛心,不過此案是非,只有付諸千秋史評,此時千萬不宜再提。太后似乎應該想一想,告密者該殺,那么受此密告者又當如何?殺了袁世凱,請問置西太后于何地?”
眾皆啞然。隆裕悲憤難抑。
“有遺詔在,竟然殺不了一個袁世凱。先帝的仇就不報了,任由這個活曹操逍遙自在?再過些年,要除他就更無望了?!?/p>
張之洞見太后有些松動,便進一步勸阻。
“太后,大清的安穩(wěn)是第一要務,現(xiàn)在殺袁世凱,將使大批漢大臣心驚神亂,猜疑不安,軍心民心不穩(wěn),此事實宜慎之又慎?!?/p>
最后他們商議的結果,是先將袁世凱開缺回籍,此人一走,可再想辦法,慢慢收拾局面。這是最穩(wěn)妥的辦法,不至于引起突發(fā)的動蕩。載灃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暗灰色的宮墻,飛檐斗拱的角樓,巍峨屹立的殿堂,顯示出一種被壓抑的宏大氣韻,又有一種沒落的氣息。
滿腹心事的袁世凱,此時正在為光緒值勤守靈。光緒的靈位前燭光晦暗,閃爍不定,有幾個和尚正在低聲誦經。
這段時間,袁世凱深居簡出,盡量保持低調。他深知,有很多人視他為昔日野心勃勃的曹操,必將除之而后快。尤其是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少壯派旗人,那些盡享祖宗余蔭的八旗子弟,早就對他這個大權在握的漢臣恨之入骨了。
真是墻倒眾人推,就在此時,遠在日本的康有為也不甘寂寞,率先向袁世凱發(fā)難??涤袨樵谌毡景l(fā)表了一篇題為《討毒弒舍身救民圣主之逆賊袁世凱檄》的討袁檄文,一口咬定是袁世凱毒殺了光緒,請求朝廷除掉袁世凱,為先帝復大仇,為國民除大蠹??涤袨檫€將這篇文章遍寄滿朝文武和各省督撫,一時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群情激憤難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