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的壓力下,袁世凱百口難辯,惶惶不可終日。這是他一生從未有過的難熬時光。
雙眉緊鎖、滿臉陰云的張之洞推門而入。袁世凱迎上來,張之洞也不招呼,只從袖口掏出一封信遞給他,自己坐到一邊。
信上寫著:軍機處奉攝政王代皇上諭。袁世凱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著將其開缺回籍養(yǎng)病。欽此。
袁世凱看后良久無言。半晌,他才嘆口氣說:“老中堂,這種事情有口難辯,沒有一點辦法。我其實早就知道,上面對自己有疑忌之意。六鎮(zhèn)北洋新軍能打仗,會打仗,不怕死,聽指揮,自信在海內(nèi)已是所向無敵,也難怪他們猜忌。我只想說一句:自己無德無能,不堪朝廷驅(qū)使,將來只怕要貽誤國政。攝政王另選賢能,放臣回鄉(xiāng),臣永遠感戴高天厚地之恩……”
他住口了,突然間覺得一切都了無意趣。
張之洞好言相勸。
“蔚廷,朝中親貴,對我們這些辦實事的人,總有疑忌之心,由來已非一日。眾口鑠金,自古皆然。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切不可因小失大,一時挫折,無須掛懷?!?/p>
袁世凱感動了?!袄现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實,我也就是想多辦點事。中國從甲午到如今十二年,先是鬧政變,后來又鬧拳匪,不但元氣大傷,而且浪擲時光,我們落后人家太多了,一天當兩天用,還怕來不及。所以我在北洋,只要力之所及,總是盡量多做,可老是有人以為我攬權(quán),有野心。我一生遭遇無數(shù)風(fēng)波,但不管如何困難,總有辦法可以拿得出來,倒不至于一籌莫展。只是我總是遭人誤解,皇上、甚至皇太后一直都對我有誤會。我也不爭辯,日久見人心,走著瞧好了……”
張之洞揮揮手。風(fēng)浪雖大,消得也快,沒什么大不了的。畢竟,朝廷還要倚重北洋一脈的力量。他相信用不了多久,袁世凱就會重新出山。他本來以為能拖還可以拖,因而一直想變中求存,想在分權(quán)中找到退路,沒料想西太后走得那么快……
想到這里,他也面現(xiàn)凄惶之色。“蔚廷,你這一走,接下來就該輪到我了?!?/p>
袁世凱只好反過來安慰張之洞:“那是決不會有的事。中堂是幾朝老臣,國家柱石,攝政王對中堂以師禮相待,而且眼下正在改良政務(wù),全仗中堂主持大計,您可千萬不要萌生退志……”
張之洞的面容愈發(fā)愴然。
“你不用勸我了。我大清便如一座宮殿,年深月久不加修繕,瓦片也爛了,梁柱也朽了,墻壁也裂了,地基也塌了。偏有這一幫天潢貴胄,還當自己是生在雍正、乾隆年間,卻不知太平日子算是過去了。唉,我垂垂老矣,未來之事不想,既往之事不追,將來亂世里的英雄事業(yè),全靠爾等操持了……”
說完,踱著方步就往外走。
這是兩個晚清重臣的最后一次見面。當初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孤傲的張之洞倚老賣老,對袁世凱時有怠慢。袁世凱一直忍辱負重,恭順地對待這個三朝老臣。后來,兩人在推行新政、訓(xùn)練新軍時配合日益默契,也有了很多共同語言。終于,張之洞算是從內(nèi)心徹底接納了這個晚輩,并且甚為倚重袁世凱。張之洞曾有詩云:“射虎斬蛟三害去,房謀杜斷兩心同?!币庵概c袁世凱的同心同德。這一番袁世凱遭貶,張之洞那種兔死狐悲的感覺,自然不可言喻。
夕陽西沉,暮色漸漸籠罩了北京城。在錫拉胡同的袁氏大宅內(nèi),晚飯即將開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