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天降大任(6)

中國知青夢 作者:鄧賢


總理指示被迅速貫徹落實。中央傳閱文件1967(67、70號),第一張原始附件就是出自郝大江手筆的那份不倫不類的報告。用今天的歷史眼光看,我們很難斷定,這群熱血沸騰的中學生的激情和沖動究竟是否給周恩來,給中南海以及當時的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決策過程留下過什么印記,或者提供某種思路?而這份中發(fā)文件的影響與一年之后傳遍中國大地的那條著名的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有必要”是否有著某種微妙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只有一點確鑿無誤,那就是“文革”期間以中央文件形式單獨批準上山下鄉(xiāng)的僅此一例,而這一小批雄心勃勃的拓荒者無疑將成為十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始作俑者并因此載入歷史。

不到一個月,從中央到地方,一切障礙掃除,一切關(guān)卡放行。從西雙版納反饋回來的信息表明:等待郝大江們的將是一片充滿綠色希望的廣闊天地,一條灑滿金色陽光并且越走越寬廣的康莊大道。

知識青年將在那里大有作為。

4公元一九六八年二月八日,也就是周總理批示傳達兩個月后的一個陰霾沉沉的上午,一隊摘下袖章的紅衛(wèi)兵列隊來到天安門前向偉大領(lǐng)袖畫像宣誓辭行。小將們迎著刺骨的寒風站立了許久,神情激動誓言鏗鏘,弄得許多圍觀市民莫名其妙胡思亂想,以為他們又要去同哪個頑固不化的走資派決一死戰(zhàn)。

誓畢,小將們在眾目睽睽之下,豪邁地穿過寬闊的長安街,登上南行列車。他們像許多年前到歐洲尋找救國真理的革命者一樣,胸懷大志,精神充實,簡單的行裝里沒有儲存多少個人用品,而是攜帶馬列選集、毛主席著作、油印機、手搖縫紉機、半導體收音機、油墨、鋼板、蠟紙等等。他們不是去生活,去旅游消遣,而是去戰(zhàn)斗,去革命,去宣傳和武裝更多無知的勞苦大眾。

“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這就是胸懷,是氣魄,也是身為干部子女的郝大江們居高臨下的信心所在。

機車一聲長鳴,北京城很快隱沒在寒風和迷霧里。鐵路局根據(jù)上級指示專門調(diào)撥一節(jié)車廂供這些有來頭的年輕人乘坐。火車經(jīng)過將近一星期走走停停的漫長行程,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抵達炮火連天的云南省會昆明市。北京紅衛(wèi)兵的到來驚動了當?shù)攸h政軍官員和各造反派組織,正在大打出手的云南武斗兩派都破例宣布休戰(zhàn)一天,并在體育場內(nèi)聯(lián)合召開大會來歡迎從毛主席身邊派來的紅衛(wèi)兵。此后他們又經(jīng)歷若干天汽車顛簸和換乘牛車馬車,終于來到那個早已被浪漫和激情渲染過的有著神話般美麗名字的亞熱帶荒原——西雙版納大勐龍。

需要指出的是:這批北京中學生共有五十五人,平均年齡不滿十七歲?!伴_拓號工程”的多數(shù)成員由于種種必然的或者偶然的原因未能成行,因此我們有理由格外贊賞這五十五名青年非凡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獻身精神。他們后來果然有一個聞名全云南的響亮名稱——“北京五十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