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點半至三點半摩擦
三點半至四點屈伸鍛煉
四點至四點半自然
四點半至五點半摩擦
六點晚飯
七點至七點半屈伸鍛煉
七點半至八點半摩擦
八點半報告
九點就寢
3
就像此前提到過的那樣,據說在戰(zhàn)爭中被燒毀的醫(yī)院相當多,而且,雖未遭難,卻因物資不足、人手不足而關閉的醫(yī)院也不在少數。因此大批需要長期住院的結核患者,特別是像我這樣不太富裕的患者,已經失去了容身之地。這附近幸而幾乎沒有敵機的襲擊,靠著地方上兩三家有實力的慈善家,又得到了當局的贊助,對位于山腰的原縣立療養(yǎng)院進行了擴建,招聘了現在的田島博士,形成了這所不依靠物資的、獨立的結核療養(yǎng)院。我想,僅大致看一下這份作息時間表就能明白這里的生活與普通療養(yǎng)院完全不同,這里正在力圖做到舍棄醫(yī)院或患者等觀念。
在這里,院長被稱為場長,副院長及以下的醫(yī)生被稱為指導員,護士被稱為助手,我們這些入院患者則被稱為補習生。這些都是田島場長的發(fā)明。自從田島先生受聘來此,療養(yǎng)院的內部機構煥然一新,對患者也實施了獨特療法并取得了驕人成績,據說已成為了醫(yī)學界矚目的焦點。他頭發(fā)全禿,看起來像五十來歲的人,但其實還只是個三十多歲的單身漢,瘦高個兒,身體稍向前傾,不茍言笑。頭禿的人一般五官端正,田島先生也是臉盤兒白凈、容貌典雅之人。然而,這也是頭禿之人所獨有的如貓般陰暗、難以親近的樣子,令人畏懼。每天上午十點,場長都會帶領著指導員、助手在場內巡視,此時,整個道場一片寂靜。補習生們在場長面前都顯得非常老實,但背地里卻偷偷叫他的綽號——清盛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
那么,接下來我就稍微詳細地向你說明一下這所道場平日的活動吧。所謂屈伸鍛煉,簡言之,就是手腳和腹肌的運動。若是細細寫來,你肯定會覺得無趣,還是籠統的只說要點吧。在床上仰面躺成一個“大”字,先依次運動手指、手腕、胳膊,然后吸腹、挺腹,此處需艱苦練習,也是屈伸鍛煉中的重中之重。之后,再進行腿部運動,舒展、放松腳部的各個肌肉,這樣的話,一組鍛煉就大致完成了。做完一遍后,再次從手部運動重復開始,在三十分鐘內,只要還有時間就必須不停地做下去。就像前面所列時間表那樣,上午兩次、下午三次,每日都要鍛煉,所以絕不輕松。從目前的醫(yī)學常識來說,結核患者做這種運動,似乎是相當危險之事,但是,這也是因戰(zhàn)時物資不足而誕生的全新療法之一。在這所道場之中,熱衷于此項運動的人,康復得確實要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