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出訪到一家人出國
2002年,我參加了全國青聯(lián)組織的為期3個月的“中國青年赴美國密蘇里大學學習公共行政管理研修班”。這是我首次訪問美國,期間拜訪了世界上最早開設新聞專業(yè)教育的高等學府——密蘇里新聞學院。百年前該學院創(chuàng)辦人Walter Williams確立的“報人信條”鑲嵌在大樓的墻面上,“I believe that a journalist should write only what he holds in his heart to be true. (我堅信記者應該只寫他自己內心認為真實的東西)”這條具有普世價值的從業(yè)準則深深打動了我,我渴望有朝一日能夠到這個“記者的殿堂”接受一番思想的洗禮。
此后,我和這所新聞學院的國際交流項目辦公室中國合作項目主任、博士候選人章于炎先生一直保持聯(lián)系。2005年秋,我收到了密蘇里新聞學院國際交流項目辦主任Fritz Cropp博士簽發(fā)的信函,邀請我當訪問學者,并允許攜家眷前往。這對于我們一家三口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正當我興奮不已的時候,太太和10歲的女兒卻不想去。已是副主任醫(yī)師的太太擔心隨我到美國當“專職內人”,荒廢了自己的事業(yè);而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則舍不得離開她的老師和同學們。
太太和我“談判”——她去美國的前提是,在那兒也能找到專業(yè)對口的活干。于是,我們一起上網(wǎng)查找和她腫瘤專業(yè)相關的美國醫(yī)療機構,給其中的一些單位發(fā)求職郵件和簡歷,正好密蘇里大學附屬的一家癌癥中心對我太太的中西醫(yī)結合背景很感興趣,老板特地打電話來和她交談,并愉快地邀請她到那里去當訪問醫(yī)生。太太想通了之后,我們一起哄女兒——你喜歡的“迪斯尼”就在美國,那里上學很輕松,放學后沒有作業(yè),而且冬天還會下雪。爸爸帶你去美國就是為了還你一個快樂的童年。
盡管女兒不太情愿,但總算不再反對出國。我們三人按照預約的時間到美國駐廣州領事館去簽證。因為我們的戶口在福州,而福州人偷渡到美國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我們又是一家三口同時面簽,很可能會被認為有“移民傾向”而遭到拒簽。一些有經(jīng)驗的人建議我,分兩步走比較穩(wěn)妥——我個人先簽,等出國后兩三個月,再申請?zhí)团畠撼鰜怼N蚁脒@樣做,固然我個人獲得簽證的把握很大,但是如果太太和女兒之后簽證不順利,我們豈不是要分居好長時間,那滋味可不好受。為了保證全家人能夠在一起體驗異國生活,我決定還是“鋌而走險”——全家一起去簽證。
簽證那天,為了證明我們沒有移民傾向,我特地帶上了房產證、資金證明、單位證明、獲獎證書、出國記錄和與父母在一起的照片等一大疊用以證明可約束我們回國的材料。和我們談話的簽證官是一位中文說的很好的白人,他先用中文問我:“你到美國做什么?”我回答:“到密蘇里新聞學院當訪問學者?!彼粗疫f上的邀請信自言自語地說:“密蘇里新聞學院在美國新聞專業(yè)排名第一,這個我知道的?!蔽蚁氚哑渌C明材料通過小窗口遞進去給他,他卻說:“這些我不看。只有懷疑的時候,我才看?!彼置髦蕟枺骸澳闳ミ^美國嗎?”我回答:“是?!苯又蝗挥糜⒄Z問我:“Can you speak English?(你能說英語嗎)”,我肯定地回答:“Sure!(當然)”。僅僅兩分鐘時間,面談就通過了,出人意料的順利!我根據(jù)網(wǎng)上“簽經(jīng)”準備的“必問題”,諸如“你為何要帶家人一起去美國”、“屆時你們會回到中國嗎?請給出三個理由”等等,居然一個都沒有問到。
我琢磨著,我們一家人之所以能夠這么順利地獲得簽證,可能與以下三個有利條件有關:一、我曾經(jīng)訪問過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十多個國家,我的太太和女兒的護照上也有過出入境記錄,良好的出國記錄在美國人看來是誠信的表現(xiàn);二、邀請單位密蘇里新聞學院在美國名氣很大,連簽證官都知道;三、我服務的媒體《中國青年報》是頗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大報,也是美國大使館必訂的報紙。
從報紙專欄到父女博客
2006年1月11日,我們如期登上美利堅大陸。起初,我們的生活按部就班,我到新聞學院聽課、開討論會,太太去醫(yī)院上班,女兒在當?shù)厣闲W。也就是在開始適應新生活的階段,文化震撼帶來的心理沖擊最大,我一直想把這種由于觀念的碰撞引起的強烈感覺記錄下來,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表達途徑。正巧,中央電視臺出資請我回國做一個消費者維權的專題節(jié)目?;氐礁V莺螅液兔襟w的朋友們談了對美國的感受,福建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海峽都市報》老總孫德堅建議我和女兒合作在該報開個專欄,我欣然接受。
5月29日,“《大小眼看美國》——陳強陳韻正父女專欄”在《海峽都市報》閱讀版首次亮相,之后,每個星期一,《大小眼看美國》專欄定期和福建的讀者見面。后來,福建的朋友們通過MSN告訴我,專欄很有看頭,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讀到,他們催促我開個博客,把專欄文章統(tǒng)統(tǒng)發(fā)上去。9月13日,我和女兒選擇在人氣最旺的新浪博客上開設了“父女博客”,把之前在《海峽都市報》上發(fā)表的15篇專欄文章一一搬過去。我知道辦博客挺費工夫的,原先只準備把“父女博客”當作報紙專欄的電子版——報紙上登了什么,博客上就發(fā)什么,所不同的是博客上可以放些和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但是,隨著訪問量的增大,網(wǎng)友評論的增多,我感到盛情難卻,一周一次的更新頻度顯然已經(jīng)無法滿足網(wǎng)友的熱切要求。于是,我每次出門都把數(shù)碼相機掛在腰間,隨時隨地拍下有意思的畫面,以“圖解美利堅”為欄目發(fā)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早期的文章寫的大多數(shù)是個人的經(jīng)歷,比如相機壞了找老美索賠,開車超速被告上法庭,違章停車被罰款等等。我個人角色的轉化和博客的火暴,則是在2007年4月中旬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發(fā)生之后。我奉命采訪這一重大事件,在一周內為《中國青年報》發(fā)回了6篇獨家報道,受到了社長總編輯的通報表揚。這些獨家報道同時在博客上發(fā)表,經(jīng)過新浪博客的重點推薦,訪問量劇增,“父女博客”一夜之間成了“名博”。
從“研究”新聞到“尋找”新聞
經(jīng)過這次應急采訪,我猛然發(fā)現(xiàn),在美國我不僅僅是個“研究”新聞的訪問學者,還可以是個“生產”新聞的記者。于是,我有意識地走出大學校園,走出慣常的生活圈,將觸角盡可能地伸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采訪當?shù)氐氖虚L,旁聽陪審團審案,暗訪美國槍支管理,了解老美的晚年生活,探究美國人樂于助人的習慣,關注美國大學生就業(yè),體會華人在美的真實處境,甚至加入義工參加志愿活動,切身感受美國社會對殘疾人、窮人等弱勢群體的特殊關照。
收錄本書的大部分文章,除了在《海峽都市報》“父女專欄”首發(fā)外,《青年參考》、《小學生周報》、《課堂內外》、《雙語周刊》等也為我女兒陳韻正開設了“童眼看美國”等個人專欄。我想,這些報刊之所以對韻正的文章更感興趣,是因為她的記錄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位女編輯在約稿信中寫道:“‘小眼睛’年齡雖小,但文章寫得卻是條理清晰,在講述一件事情時,文字也比較簡潔、明了。從自己成為小留學生,到美國學校的課程怎么設置,美國老師如何上課,再到美國的節(jié)日小孩子怎么過,描寫得都很清楚。目前,國內很多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姑且不論這種想法對錯與否,但是,我覺得就小韻正這種現(xiàn)身說法講述美國教育與文化的個案在國內應該會很受歡迎?!?/p>
此外,“父女博客”的文章還被《中國青年報》、《世界華人周刊》、《南都周刊》、《中國校園導刊》、《中國經(jīng)濟周刊》、《周末》、《每周文摘》、《作家文摘》、《都市女報》、《江南時報》等報刊采用。不少文章被海內外中文網(wǎng)站廣泛轉載。其中《華人在美國的處境到底好不好》單篇點擊量超過33萬,評論近千條?!睹绹F人如何過日子》、《貸款買車成教學內容》、《免費公共資源從何而來》等4篇文章入選2007年“新浪博客最火300篇博文”。目前,“父女博客”的總訪問量已超過282萬,躍居新浪博客500強。
“父女博客”的火暴,引起了敏感的出版商的注意?;貒?,有六七家出版商和我聯(lián)系,希望把博客上的文章整理成書。最終我們選定新華出版社來出版本書的中文簡體版,因為這是一家以出版新聞記者圖書著稱的權威機構,和我的記者身份及本書的內容十分吻合。
這就是本書的來龍去脈。最后想說明一點,美國和中國一樣,都是幅員遼闊的國家,東、西海岸和中部地區(qū)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們生活在美國中部密蘇里州一個叫哥倫比亞的大學城,這座人口只有10萬的小城曾經(jīng)被評為“全美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生活在這里確實感覺會比其他城市好。我們記錄的是我們所看到的“微觀美國”,充其量只是美國的一角,不可能代表美國的全貌。但是我們父女倆可以負責任地說,本書展現(xiàn)的正是我們“自己內心認為真實的東西”。
陳 強
2008年1月7日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