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言

侯孝賢電影講座 作者:卓伯棠


《侯孝賢導演電影講座》的出版為侯孝賢2007年11月5至7日一連三天應邀在香港浸會大學作的電影講座,劃上了完美的句號。這是侯導演從影三十多年來的創(chuàng)舉,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在三天之內,為同學做了共七場講座:(一)侯孝賢導演電影之路;(二)電影真實與現實的關系;(三)侯孝賢電影的信念與美學;(四)談法國電影導演布列松的電影;(五)侯孝賢與香港影評人對話;(六)臺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還有(七)評電影電視系學生作品。這是他從來沒有試過的電影藝術的傳承工作。而這七場講座中,其中第一講的部分講稿以《我的電影之路》為文和第二講的部分講稿以《真實與現實》為標題分別刊登在《電影藝術》雜志2008年1月號以及2月號。順便一提的是,《南方周末》報于2008年1月17日一連四版刊載了王寅采訪這次講座而完成的《創(chuàng)作本來就是有限制》與《我永遠給自己找難題》二文,從講座側面加直接訪問而寫文,可以一并作閱讀的參考。

回想安排侯導演到香港浸會大學作“導演大師班”系列的電影藝術及文化講座的構想,是我們繼“吳宇森導演電影講座”(2005年11月)之后,肯定侯孝賢導演對電影藝術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于是,2006年秋天,我親到臺北并約了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的廖金鳳主任跟侯導演碰頭,當時他正與友人進晚餐,他抽時間與我們談了一個小時,談到他對電影真實與現實的認識,見解精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我的腦海馬上閃現,必須邀請侯導演到香港為我們的學生作學術講座,對電影系的學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有機會親自向大師學習與請教。對我的邀請,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回到香港,我們馬上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分為三項:(一)侯孝賢的電影講座用三天的時間,作七場講座(其中一講以評論同學的作品為主),詳細道出每場講座的題目和范圍,以及時間和地點的安排。同時,聽講座的人不僅僅限于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的學生,同時發(fā)出通知,內地、臺灣、澳門等地大學相關課系的學生亦可參與。不久得到超過30所大學的回應,我們亦發(fā)出了邀請函。(二)聘請侯導演為我們三年制的“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碩士”班的課程顧問(另一位是吳宇森博士)。(三)向大學提出書面申請,準許頒發(fā)“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予侯孝賢。我為此曾到“大學榮譽博士委員會”上接受詢問及解釋侯導演的成就和對世界電影文化的特殊貢獻等,最后獲得了肯定和通過。

整套計劃的安排細節(jié)大致告一段后,我馬上與侯導演的秘書心怡小姐聯系,并隨后再飛到臺北,在原為希爾頓酒店的愷撒大飯店咖啡廳與侯導演作第二次見面,就一些細節(jié)做最后確定,并當面將一封吳清輝校長代表大學頒發(fā)2007年“榮譽博士”的函件交給他。在座尚有廖金鳳主任,我的研究生吳晶,她當時剛好到臺北參加在政大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大家相談甚為融洽,且廖主任即場提出邀請侯導演回母校作一次演講,侯導演也爽快答應。

一切都做了妥善的規(guī)劃與部署后,鄰近講座舉行及榮譽博士頒發(fā)典禮前一個月,突然接到了心怡小姐從臺北發(fā)來的信息,說侯導演恐怕到時不可前來,原因是他接拍的一個廣告必須在講座舉行的時間拍攝,這可把我們給嚇了一跳,因為一切安排已經定了下來,更改幾乎不可能,如榮譽博士頒獎典禮,前來參加講座的數十所大學學生代表所有證件及機票等已經辦妥。當然,我們也了解影視廣告工作的日程會隨時改變,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而我也體會侯導臨門前的恐懼——一連七講,確實駭人,他事后也說當時一口答應,有點后悔,覺得有很高的難度,重要的是他從未試過,所以,我在前面說是侯導演的一次創(chuàng)舉也!

其后,經過多次聯絡,將原先的日程安排由一次分為兩次:第一次,先來浸會大學三天作講座,然后回去臺灣拍攝數天;第二次,在“榮譽博士”頒授典禮的當天早上從臺北趕來浸會大學,下午參加接受“榮譽博士”學位的頒授典禮,正式成為浸大博士校友,第二天,離港返臺。一切經過重新調整后都很順利,講座與學位頒獎都座無虛席,香港傳媒亦為侯導演參與的兩次活動作了廣泛的報道。這是本書出版的因緣始末,在此特別感謝電影電視系同仁及同學的支持、文志華老師的封面設計,還有顏總編的盛意促成,在此一并致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