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文化一旦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常常因為自大而走向封閉,中國就以實際行動論證并上演了這樣一個悲劇。馭御大清朝數(shù)十年,足以讓乾隆皇帝沉淀下足夠的自信心。所以,面對英吉利小邦,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不屑。
中英此次"外交",就這樣如一段小插曲一樣,埋藏在歷史之中,如果不是后來的一系列大變局,或者不會為后來者對這一插曲再三玩味。
形勢和世道的變化,總是在一些突如其來的變故到來的時候,才會讓人覺得歷史早已經(jīng)埋下了伏筆。
時光飛逝。乾隆皇帝帶著康乾盛世釀造的輝煌和積弊謝幕。祖宗的霸業(yè)連同歷史的包袱,一同甩給了愛新覺羅氏的后人。
29年后,大清朝的好日子似乎還沒有過完的時候,英國再次叩響門環(huán)。
此時駕馭大清朝這艘巨輪的是乾隆皇帝的孫子,道光皇帝。
這是1834年7月25日。英國新派的駐華商務(wù)監(jiān)督律勞卑乘船抵達廣州,并于次日向兩廣總督府遞交要求通商的信函。
按照大清朝的規(guī)矩,律勞卑的這一舉動是不敬的、過分的!作為一個商人,他是不能與大清朝官方直接遞交公文的,有什么事情應(yīng)該通過當(dāng)?shù)氐男猩檀鸀檗D(zhuǎn)交信函。
律勞卑如此大膽,自有原因。他的背后是一艘已經(jīng)游弋在虎門外的軍艦。
這個時候清政府的官員還不像后來那樣"沒有骨氣",對于蠻夷洋人還有優(yōu)越感。大家認為應(yīng)該停止中英貿(mào)易,對英國人的這種示威行動進行懲罰。
兩廣總督盧坤向道光皇帝所奏的"為律勞卑來粵不遵法度予封倉示懲片"中說:夷人所恃者,唯有船堅炮利。內(nèi)洋水淺,礁石林立,夷人施放火炮,亦不能得力。我方只要調(diào)兵遣將,水陸分投布置,夷人便會折服。
皇帝的御案上常年堆積著雪片一樣飛來的奏折,要讓主子有耐心看下去自己的奏疏,文字必須干凈簡練。盧坤奏折言簡意賅,顯然是合格的。
快馬加鞭,這份奏折越過千山萬水到達北京的時候,差不多已經(jīng)兩個月后了。
9月30日,正在圓明園里辛勤工作的道光皇帝看到盧坤的這份奏折時,批了8個字:所辦甚妥,所見亦是。
值得感慨的是,直到這時候,大清朝的統(tǒng)治者依然保持著足夠的自信。但是在這個年代,這種自信已經(jīng)成為愚蠢的象征。愚蠢不是因為智商不夠,而是因為眼光太低。此時的大清朝,在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工業(yè)革命的西方世界對比下,已經(jīng)成為一座很大也很深的井。道光皇帝自然就是地位最高的井底之蛙。
當(dāng)?shù)拦饣实厶崞鹩P批下那8個字時,英國軍艦已經(jīng)"宣戰(zhàn)"了。
但這位坐在京城的皇帝在數(shù)天后終于收到廣東的奏折:英艦強行駛?cè)牖㈤T,直逼黃埔,轟擊炮臺,水師竟不能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