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當然也熱切希望能產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驕傲的偉大作家;不過,我們同時也有必要讓屈原、陶潛、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古代的偉大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永遠活在我們,以及我們子孫的心中。而這一份文化的薪火傳遞工作,中文系的人應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才對。
其實,今日人類的文化已呈現(xiàn)非常緊密與彼此關懷的情形。偉大的文學遺產也已超越時空而成為全人類所共同珍視享受的寶物,所以外國文人固然可以研究陶潛、李白、湯顯祖或《紅樓夢》等,中國文人當然也可以研究埃利奧特、奧德賽或莎士比亞,彌爾頓等。一個人若能學貫古今中外,自然是最理想;但是生也有涯而學海無涯,張衡或達文奇那種多方面的天才固然難求,而那種時代也實在已經不可再得。今天這個時代,毋寧是最好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先做好分內的事,若行有余力,再兼及其他。因此中文系的人應該還是先要把重心放在本國文學之上,但在研讀賞析之時,則不妨廣采古今中外先賢先進們的智慧成果,以拓廣賞鑒評論的視野,卻不必墨守成規(guī),故步自封,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生于古人之后而超越古人, 發(fā)揚光大我們的文化遺產,否則便只有成為“傳統(tǒng)”的守財奴了。
從這個角度說來,讀中文系的人實在與讀其他系科的人一樣正昂首闊步著。因為我們雖然鉆入古籍之中,卻不至于暮氣沉沉,我們是一群充滿自信與朝氣的傳統(tǒng)文化之傳遞者。我們明白自己肩負著神圣而嚴肅的責任,我們也有弘毅的知識勇氣。
一九七七年五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