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比“德”好
一個人如果為人不對,要改。如果道德有虧,要改。如果做事擘畫不周詳,要改。至于文學(xué)方面的事,如果在一回顧之間,發(fā)現(xiàn)了問題,當(dāng)然也該改過,以求自新。
在文學(xué)史里頗有倚馬七紙、援筆立就之人,此外如曹植七踱步而詩成,或溫飛卿八叉手而篇定。這些,都是令人歆羨的快才,他們的文字別人欲易一字而不得。
但除了極少數(shù)的例子,其他的文人對自己的作品多半都是一遍遍修飾,一字字推敲,希望能找更好的詞或更好的句構(gòu),把“事”或“情”說得更透辟一些,更曉鬯一些。
改文章這件事,其主力當(dāng)然是靠自己,但如果身邊剛好有個夠程度的朋友,可以出手指正,那真是幸何如之!下面先舉二例:
歐陽修寫了一篇《相州晝錦堂記》,是送給朋友韓琦的。韓琦本是相州人,此時又被委以節(jié)度使之官來治相州(相州在河南安陽,就是臺北故宮那些甲骨文出土的地方),晝錦堂是指“不衣錦夜行”的意思,這其實是古代士人非常光明美好的夢之實踐。一生一世,身為重臣,安邦定國,身榮名顯,并且終于有了一點金錢,可以在自家后園的土地上加蓋了一間屋子,題名叫晝錦堂,并且讓它成為鄉(xiāng)親游憩的地方。他向歐陽修求一篇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歐陽修答應(yīng)了。當(dāng)時沒有傳真或電傳,文章寫好后必須付遞。文章既行,歐陽修又后悔了,覺得有二個句子沒寫好,于是派快騎追回,重新改正才再送去。歐陽修那么急著改的是什么句子呢?原來是開頭的兩句,原文如下:
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
這兩句有什么好改的?它明白通暢,已算是好句,但如果看到改過的句子,便優(yōu)劣立判了。后來的句子是: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
除了在聲調(diào)上因加了一個仄聲的虛字眼而顯得神完氣足之外,在意義上也有所不同了。如果用白話文來翻譯,二句分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