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其中不免有些是節(jié)日。說到節(jié)日,就立刻有民族之分。天下各族,有人愛潑水節(jié),有人愛對著月亮吃甜餅,有人愛叫小孩晚上扮鬼去討糖吃……
我要說的是,有個民族定了一天叫“人日”?!叭巳铡??是“人權日”嗎?不是,沒那么正經八百,就只是“人的日子”。人日是那一天呢?是農歷正月初七,剛過完年,第七天。哦,你大概知道了,這是老中的節(jié)日。但是,為什么我不說它是漢人的節(jié)日呢?因為我對它的“漢成分”有點懷疑,它的資料見于《荊楚歲時記》,聽起來不是“高尚黃河流域”的產物,比較是屬于“新興長江流域南蠻子”的勾當。此書寫于五六世紀間,作者宗懔本身雖是河南人,卻以“外省人”的身份住在湖北,那是北人南走的時代,他興味盎然的記錄人日這一天的民間活動:
第一、把七種青菜煮成蔬菜湯。
第二、用剪刀剪絲綢為人形,用小刀縷金箔為人形貼在屏風上為裝飾。
第三、這些裝飾也可以戴在頭上。
第四、做些“華勝”彼此相贈。“華勝”等于“花勝”,其實也等于“人勝”,溫庭筠在花間詞的第二首詞便有“人勝參差剪”之句。
第五、登高賦詩。
這個風俗,唐人宋人詩中常提起,宋代學者和清代學者也一再提起,這個屬于南方族群的節(jié)日看來已納入全體華人體系。我喜歡這個節(jié)日的另一個理由是“人日”不是孤零零的日子,它和其他節(jié)日合起來變成了“節(jié)慶季”,其節(jié)慶次序如下:第一天是雞日,第二天以后分別是狗、羊、豬、牛、馬、人日,這種安排簡直有點像是為家庭農場設計的,每天都有一種動物跳出來做節(jié)日主角,真是聰明的構想。另有一說是,這些日子多加一天,第八天屬于植物,叫谷日--這樣說來,整個新年期間,把重要的動物、植物都搬上場了。人類不管多了不起,在新年節(jié)慶里他也只是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分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