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節(jié):內(nèi)在有偏的樣本(8)

統(tǒng)計數(shù)字會撒謊 作者:(美)達萊爾·哈夫


首先,在與金西相類似的工作中,至少包含了3次抽樣。正如以前所指出的,從總體中抽出的樣本(第一次抽樣)遠不能稱為隨機抽樣,因此可能對所有的總體都不具備顯著的代表性。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了解到:任何一個調查問卷都只不過是所有相關問題的樣本(第二次抽樣)。而紳士或者女士們所給的答案也只不過是他(或她)關于每個問題的態(tài)度或者經(jīng)歷的樣本(第三次抽樣)。正如在其他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那樣:由哪些人組成調查人員會對結果產(chǎn)生有趣的影響,金西的調查也可能如此。二戰(zhàn)期間,美國民意調查中心(The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派出了兩組調查人員對某南方城市的500名黑人進行提問,問題只有3個。一組調查人員由白人組成,另一組是黑人。

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日本占領美國,你認為黑人的境況會得到改善還是變得更糟?"黑人組成的調查組,9%的被調查者回答"變好",而白人調查組該比例只有2%?;卮?變壞"的比例也不相同,黑人調查組只有25%,而白人調查組則達到45%。

用"納粹分子"替代"日本",兩組的結果大體相同。

第三個問題試圖探測被訪者的真實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以前兩個問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受為基礎。"你認為目前致力于打敗軸心國(the Axis)比在國內(nèi)進一步推進民主更重要嗎?" 在黑人組成的調查組中,選擇"打敗軸心國"的比例是39%,而白人組成的調查組則是62%。

這是由莫名因素造成的誤差,恐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被調查者迎合對方說好話的傾向,當我們在閱讀調查結果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在戰(zhàn)爭時期回答一個暗含是否忠誠的問題時,一個南方黑人對白人說了一些聽起來不錯但并不代表他真實想法的話,這不是很正常嗎?當然,區(qū)別的起因也可能在于不同的調查人員選擇了不同的對象進行交談。

在上述例子中,結果如此明顯有偏而導致毫無價值。你可以試著自己分析還有多少民意調查的結論,雖然并無有效的方法揭露它們,但卻同樣有偏,同樣無價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