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基金賠錢了是否應“捂著”?
*國內(nèi)基金“踩雷”有幾種情況
*基金踩地雷,如何自救?
基金踩到地雷,投資者為何都在“捂”
基金在中國大陸的發(fā)展已超過10年,而在2008年之前,大多數(shù)投資者買了基金,只要持有的時間夠長,總沒有虧本的。也就是說,很少有基金價格長期低于面值的。
但是, 2007年推出的QDII就讓投資者明白了一點:基金價格有可能低于面值。1元面值的基金,最多跌到只剩3毛錢。在2008年,又有一些投資國內(nèi)市場的基金凈值跌到了5毛錢左右,這在之前的市場中是絕沒有見過的。
有很多基金投資者也是A股的散戶投資者,A股投資里面有一個招數(shù),叫“捂”,早年間,股票的“殼”是有很大價值的,股票再跌,投資者也認為能有解套的一天。
現(xiàn)在,他們把這種招數(shù)運用到了基金上。從基金規(guī)模看,2007年首批成立的4只權益類QDII,雖然凈值大跌,但份額規(guī)模卻在長時間內(nèi)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這說明,拋掉基金份額的投資者很少,多數(shù)人選擇了繼續(xù)持有(見表2-4)。
表2-4季報顯示的首批4只權益類QDII凈值與份額規(guī)模(2007Q4~2009Q2)
華夏南方嘉實上投時間期末凈值/元份額/億份期末凈值/元份額/億份期末凈值/元份額/億份期末凈值/元份額/億份 2007Q4 2008Q1 290 294 2008Q2 280 2008Q3 2008Q4 283 2009Q1 2009Q2
以華夏全球精選和上投摩根亞太優(yōu)勢為例,QDII份額與凈值的變化曲線如圖2-1、2-2所示。
圖2-2上投摩根亞太優(yōu)勢QDII份額與凈值的變化曲線
在2008年基金的大跌也顯示出了這樣的特點,基金凈值降得很快,基金份額卻相對穩(wěn)定,投資者相當“捧場”,大多數(shù)人都在“捂”著基金不放手。
有一次,筆者和一位從中國臺灣過來的做QDII的基金高管聊天,他就感嘆,大陸的QDII跌到3毛都沒事,要是在歐美,基金價格腰斬之后,這個基金恐怕就再也難回到面值了。為什么呢?因為基金凈值腰斬之后,投資人會陸陸續(xù)續(xù)地撤走,基金也只有等待清盤的份兒,哪里還有機會來翻盤。
在大陸,倒是不擔心清盤這一點。不過,假設一只基金跌到了3毛錢,再回到面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面值跌到3毛,不過是跌了70%,而從3毛上漲到面值,卻需要漲233%。大家常說,跌得快,漲得慢,也就是這個道理。
除了“捂”,還有什么辦法呢
當一只基金遭遇大幅虧損的時候,投資者該怎么辦呢?捂著?大概是行不通的。比如QDII,2007年發(fā)行的4只權益類QDII,過了兩年后,到了2009年10月,仍然沒有回到面值,其中表現(xiàn)最好的才不到8毛錢,最差的還不到6毛錢。
2007年下半年發(fā)行的面向我國大陸市場的股票基金和指數(shù)基金,也有類似的遭遇。
究其原因,有些是因為系統(tǒng)性風險,也有一部分基金,可能是因為基金公司的操作水平確實比較差,所以其表現(xiàn)遠遜于同業(yè)平均水平。遇到這種情況,投資者除了抱怨一下,還有什么辦法可想呢?跑到銀行去問,基金銷售人員會跟你說:那就拿著吧,過些時候就漲回去了。這話大抵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