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于一個假設,一個深深植根于我們的組織生活與信仰系統(tǒng)的假設。這個假設認為,人類最高效的工作方式與單維度的電腦相同:持久地、高速地、長時間段地、多任務并行地工作。我們很多人不明智地相信這種神話,以致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征①,盡職盡責地模仿我們所操控的機器,最終卻被機器所操控。
即便最高端的電腦也有一種局限性,那就是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無可挽回地貶值。人類不同于電腦,他們有潛力逐步成長發(fā)展,更具深度、復雜性與能力。為使這一點成為可能,我們必須更善于管理自己。
我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支出和補充能量。我們天生是要制造波動—白天清醒夜晚睡眠,并在有限的時間段內(nèi)高強度地工作—但我們當前的生活正越來越線性化。通過長時間持續(xù)地工作,我們消耗了太多的心智和情感能量,中間卻無足夠的補給機會。這樣一來,我們犧牲的不只是恢復體力的機會,還有休息期間本可獲得的各種益處,包括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更寬廣的視野、深謀遠慮的機會,以及使工作經(jīng)驗得以新陳代謝的充足時間。與此相反,我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時間“定居”在辦公桌周圍,身體消耗的能量太少,從而變得日益衰弱。缺乏運動不僅有害于我們的身體,而且影響我們的感受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