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授,他長期研究專業(yè)人士的工作表現,并在該領域保持領先地位。1993年,他進行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調研,用以探究刻苦練習對于小提琴手的作用。最近這些年,很多作者曾引用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暢銷書《異類》(Outliners)①中,格拉德威爾以埃里克森的研究作為證據,借以證明人們高估了天分的作用。格拉德威爾說:“出類拔萃的成功人士不只工作更努力,也不只比其他人都更努力,他們付出的努力比其他人多得多。”
但是,這個結論并不能全面概括埃里克森的發(fā)現。在柏林音樂學院,埃里克森與兩位同事將30位小提琴手分成3組,分組依據是授課教授們對他們所作的評估?!白罴选苯M是最終將成為專業(yè)獨奏家的學生;“優(yōu)秀”組是有望成為樂團職業(yè)小提琴手的學生;而第三組的人來自音樂學院的音樂教育系,他們的職業(yè)方向是音樂教師。3組學生開始練琴的年齡都在8歲左右。
這次調研收集了關于每位調研對象的大量信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一周之內所寫的日記,記錄了他們每小時內的所有活動。他們還被要求按3種標準為自己的每種活動評分,分值從1到10。第一種標準是:這種活動對提升他們的演奏水平有多重要。第二種標準是:他們覺得這樣做的難度如何。第三種標準是:他們內心對這種活動的喜愛程度如何。
結果表明,前兩組人員—注定要成為專業(yè)的演奏家—平均每周的練習時間是24小時。相比之下,那些未來的音樂教師每周的練習時間只9小時稍多,大約相當于前兩組人員的1/3。毋庸置疑,這種差別非常顯著,它說明了大量練習的重要性。然而同樣引人深思的是,埃里克森還發(fā)現了3組人員在強化練習與間歇休息上的規(guī)律與區(qū)別。
30位小提琴手都認可“練習本身”對提高他們的演奏水平作用最大。而且他們幾乎都認可,這種練習是他們生活中最艱難、最枯燥的活動。前兩組的人每天平均練習3.5小時,而且多集中在上午,估計是因為上午他們最放松、最專注;練習分為3個階段,每階段不超過90分鐘。最后一組每天平均練習1.4小時,無固定計劃,但通常在下午進行,這或許說明他們經常會拖拉。
說到對于演奏水平的提升作用,3個組都將睡眠作為第二重要的事項。平均而言,前兩組每天的睡眠時間是8.6小時—幾乎比未來的音樂教師那一組多出1小時,后者平均的睡眠時間為每天7.8小時。相比之下,美國人平均每晚的睡眠時間只有6.5小時。前兩組白天小睡的時間也多于最后一組—前者為每周近3小時,后者為每周不到1小時。
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杰出人士比我們多數人工作得更加專注,同時也恢復得更加充分。高度專注的反復練習極其枯燥。最棒的小提琴手憑直覺計算出,他們產生最大價值的專注工作方式是:每天練習時間不超過4小時,每次練習不超過90分鐘。他們還認識到,間歇性的休息同樣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發(fā)現,在從各種運動到各種棋類的各個領域,4小時是最優(yōu)秀者每天練習時間的最大值。埃里克森自己得出結論,這一數字可能代表“一種更加廣泛適用的限度,說明了長期可持續(xù)且不致疲憊的刻意練習所能達到的最大量”。
因為我們工作的小時數易于計算,公司或機構評估員工時,默認的標準是工作時間,而非他們工作中的專注力或他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我們很多人抱怨工作時間太長,但現實情況是,相對于長時間中等強度的工作,短時間高強度的工作難度更高。有證據表明,如果我們能像最棒的小提琴手那樣在有限時間內高強度工作,那么我們的工作績效將大大提高。
同樣真實的是,如果你不主動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則你的工作績效很可能會變差—無論你最初的工作水平如何。正如杰弗里·科爾文(Geoffrey Colvin)在他發(fā)人深省的著作《哪來的天才》(Talent Is Overrated)中所說,長時間做某種工作并不能保證你能把它做好,更別說做得越來越好。“在各個領域,”科爾文寫道,“說到核心技能(股票經紀人推薦股票、假釋官預測罪犯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大學招生工作者對申請者作出評價),有長期工作經驗的人不見得比沒經驗的人做得更出色?!?/p>
在為數眾多的案例中,長時間在同一崗位工作會令很多人的績效變差?!霸卺t(yī)療知識測驗中,”科爾文報告說,“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往往比經驗少的醫(yī)生所得分數更低;在根據心音和X光片進行診斷時,一般的外科醫(yī)生工作時間長了,水平反而會下降。”在有些案例中,績效下降是因為未能緊跟特定領域的發(fā)展步伐。然而,這也是因為,我們多數人傾向于固化我們的習慣與做法—即使它們已是次優(yōu)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