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孩子有天生的利己傾向,另一方面是因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教育所造成。自私的孩子,其行為對誰都有弊無利,父母應予以重視,及早預防。
☆ 張老師的小叮嚀
孩子自私的表現是孩子過分關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歡樂和幸福,很少考慮他人,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主。自私自利的觀念對孩子影響很大,要及時糾正。只要讓孩子學會付出,學會幫助他人,就能克服自私自利的現象。
嘉明在家非常任性,全家無論什么事情都得順著他,對于家人的管教,他根本不予理會。如果有什么事不順他的心,就鬧個沒完沒了。他在學校和同學相處得也不好,常為一些小事與同學互不相讓,鬧得彼此都不愉快。
嘉明的這種表現就是自私自利。孩子自私自利,往往表現在只顧自己,不管他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有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性格特征。
或者在金錢和財物上吝嗇貪婪,自己的東西不愿與人分享,而別人自私自利的東西卻拿得越多越好。
這樣的孩子常常令人生厭,不易與人相處,因此也很難交到知心朋友。過分自私自利的孩子,還會在父母有事情的時候,因為自己被冷落而對父母發(fā)火,使父母傷心流淚。這樣的事件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fā)生。
產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是緣于孩子天生的利己傾向。
在孩子心理發(fā)展未達到成熟階段的時期,其往往單純地認定 “我即世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雖然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逐漸成為接納他人和減少利己的行為,但仍固執(zhí)己見,不能接受公正、正確的意見。于是,孩子衡量外界的標準便是“是否有利于自我本身”,相應的行為也是如此。
二是因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教育所致。
有些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反復無常、表里不一,當孩子犯錯時,便加以嘲諷、鄙視,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因此變得只能自我封閉,盡量不與他人接觸,躲到自己的小天地里,結果必然導致孩子自私。
此外,現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以及長輩對孩子萬般寵愛、處處遷就,造成孩子從小就有“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得不到只要大哭大鬧就能得到”的想法。于是產生過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獨尊的心態(tài),處處都要別人遷就,常常會提出一些無理要求。
自私的孩子,對誰都有弊無利,父母應重視,提早預防。
父母應該給孩子積極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樹立孩子正確的物質觀念,讓孩子學會與朋友分享,感受給予和付出的快樂。平時父母要適當地訓練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別讓孩子有“事事都依賴父母”的觀念。
這時要教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體諒父母的辛苦,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幫忙洗碗、掃地、擦桌椅等。在吃東西方面,還需告訴孩子一定要把食物分成三份,一份給自己,一份留給爸爸, 另一份留給媽媽,不要獨自享用。
如果家里還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應該將食物平分,讓每人都能享用;家里若有客人,父母更要讓孩子學習如何招待客人。
吃飯時,不要只吃自己愛吃的,并將自己喜歡的食物放到面前挑來挑去;當別的小朋友來玩時,要鼓勵孩子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愛的玩具和食物。
父母還能利用“演戲”幫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態(tài)。
通過孩子與父母親之間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孩子認識到人際關系。經由這些游戲,孩子首先會意識到經常接近的成人和自己的關系,例如,爸爸媽媽怎樣愛護自己,然后意識到周遭人們之間的關系。又例如,老師怎樣愛護和教育小朋友,司機怎樣有禮貌地對待乘客,醫(yī)生怎樣關心、照顧病人等等。孩子通過體會他人感受,就會從以自己為中心轉變成從他人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學會為他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