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私自利(3)

31個壞習慣毀了孩子的大未來 作者:張芷華


二、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比較高遠的理想

當孩子有正確的理想與目標后,也就有了努力學習的動力。也要讓孩子知道,想要完成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例如可以問他:“你見過像你這樣天天發(fā)脾氣的企業(yè)家嗎?”“你見過像你這樣整天只想著自己的科學家嗎?”等等,借此激發(fā)他改正自私的內(nèi)動力。

三、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孩子已經(jīng)能夠根據(jù)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評價是非與好壞,已經(jīng)有了好惡情感;同時,情感的穩(wěn)定性也在逐漸增加,控制能力也不斷增強,并且還逐漸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沖動。

此時,父母可讓孩子思考一些問題,例如:“亂發(fā)脾氣有什么不 好的影響?”“別人會如何看待你?”“如果到哪里都不受歡迎,你會有什么感受?”等等,讓孩子意識到要學會自我控制,改正不良行為。

四、疏導叛逆心理

孩子因為受叛逆心理的影響,容易產(chǎn)生與大人的對立情緒而走向極端。有時,他們會故意和父母唱反調(diào)。其實形成叛逆心理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希望自己的獨立意識得到大人的認同。

這時,父母應當教導孩子待人處世應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啟發(fā)孩子學會心理換位思考,讓孩子設(shè)想“假如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以此來疏導孩子的叛逆心理。

五、批評與表揚

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批評與表揚的作用。父母和老師可以通過批評的約束和表揚的激勵,來使孩子逐漸意識到該不該做、怎樣去做。在批評、表揚孩子時,應當向他們指出批評的理由、改正的方法。當孩子做得好時,應適時予以表揚鼓勵。

六、幫助孩子克服心理的依賴性

孩子自我中心過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從小父母包辦所有的事情、過分地照顧保護和嬌慣遷就。對于很多事情,孩子既不用想也不用做,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賴心理就產(chǎn)生了。這時,他們會覺得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因此不能體諒父母的艱辛,容易任性,這就應該要求孩子克服依賴性,使他們產(chǎn)生獨立自主的意識,教導他們要自強自立。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幫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規(guī)范,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能力。

七、鼓勵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如果別人有事相求,孩子又可以幫得上忙,就讓孩子學習幫助別人。如果經(jīng)濟條件允許,父母還可以教導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捐款活動,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人,培養(yǎng)樂善好施的高貴品德。

通過現(xiàn)實生活的鍛煉和父母的指點,孩子就會克服自私自利的習慣。

八、父母必須改變盲目溺愛、一味地嬌慣孩子

對孩子的要求需分清楚是否合理。對于一些不合理的、過分的要求應予以明確拒絕,并對孩子耐心地講解道理,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提出批評。

當然要孩子一下子就能接受是不可能的,這期間必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對于孩子的哭鬧,父母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盲目遷就,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大發(fā)脾氣。給孩子一個冷靜空間,讓他們意識到哭鬧無法解決問題。

“心底無私天地寬”,自私的人只會把路走得越來越窄,直至陷入絕境。人要學會付出,才能活得有意義;能夠付出愛和寬容的人,總能找到一片廣闊的天地。

☆ 習慣便利貼

1.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讓孩子可以設(shè)身處地了解自私自利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2.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大發(fā)脾氣,或者盲目遷就,而是有條件地加以引導、勸阻。

3.透過批評和贊美,讓孩子了解自私自利的弊端、樂善好施的喜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