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讀者看到這個小標題會心生疑惑:不是說如何教孩子做人,怎么會說到接受孩子的幫助與饋贈?
的確,在若干年前的家庭教育中,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因為那時候家庭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理所當然地會在懂事起就與父母一道承擔起家庭責任;而家庭中所有的孩子都會被要求以孝為先。如今家里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整天想的就是怎樣讓孩子幸福;孩子長大成人后,為了能讓他心無旁騖地工作、幸福的生活,父母會想方設(shè)計地替他分擔一切,而不讓自己成為孩子的累贅??墒沁@樣一來,問題就出來了:鴉能反哺,羊知跪乳,父母不忍心增加獨生子女的負擔,一味地拒絕他們的贈與和幫助,從而讓“感恩”、“報恩”、“報答”等等概念逐漸淡出孩子們的意識,這是需要重視與警惕的現(xiàn)象!英國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蔽蚁嘈?,這是人類在發(fā)展的進程中得出的經(jīng)驗與警示。
日常生活中,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體會他在家庭中的作用。比如媽媽或爸爸在廚房做飯時,可以給孩子說:“能不能過來幫媽媽剝蒜呢?”或者:“爸爸忙不過來了,你來幫爸爸洗菜?!本枚弥?,看見父母忙著做飯,他自己就會主動地過來幫忙。孩子不僅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學會自己做飯,也會因為感知自己的“被需要”而參與到其他家務活動中。
如今的母親或父親,他們在兒女逢年過節(jié)、父母生日,或平時給他們錢或禮物時,通常會說:
“你不用給我錢,我們有退休金生活不成問題的,你自己要把錢留起來。”
“給我們買衣服做什么,我們又不是沒有衣服穿,不要浪費錢!”
“哎呀,買這些東西回來干什么嘛,哪里都能買的到,我們自己需要的時候知道去買的?!?/p>
“嗨,我們都這把年紀了,哪里還用得著這么貴重的東西啊,以后不要買了?!?/p>
……
過去每一對父母幾乎都有幾個孩子,盡管收入少,但是兒女對老人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盡孝。而只要生活有基本保障,老人知道孩子自己也有一大家人要供養(yǎng),不會要求兒女在物質(zhì)上的給予,只要住在附近的兒女能常常回家看看,空著手回家和父母一起吃吃飯,他們也就會感到滿足了。可是,現(xiàn)在的孩子,離得近的盡管可能與父母住在一起,但是他們并不是去照顧漸漸年老的父母,而是習慣了被照顧,所以,這些孩子當了父母都不知道應該自己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在距離父母很遠的地方打拼,有的逢年過節(jié)可以回家與父母短暫團聚,有的一年半載甚至幾年也難得見上一面,于是孩子只能通過寄錢、寄物來表達自己的思念與孝敬。如果這時父母只是為了給孩子減少負擔與麻煩,一次一次地表示不需要,不僅僅會挫傷孩子的孝心,也會強化孩子“父母不需要”的概念。慢慢地,孩子可能真的就因為忙而忘記父母的存在,連“寄錢”、“為父母買禮物”這么點維系親情的方式都會被丟棄,如此一來,他還怎么去體現(xiàn)自己的責任感?怎樣去感恩、去報答?怎樣將“感恩圖報” 的美德一代代地傳下去?
我的孩子在北京上大學后,第一次用他獲得的獎學金為他爸爸買了一件襯衣,給我買了一件外套。當他假期回家送給我們時,我和他爸爸真是開心極了。我告訴兒子說,媽媽好喜歡你買的衣服,也很在乎你長大了送給媽媽禮物!以后,兒子出國參加學術(shù)活動也會記得給我們帶回小禮品,開始工作后,他更是不忘為我們添置一些他認為必要的家庭設(shè)施。而每當兒子看見我們高興的樣子,他自己也很得意,很開心。
我認為,對于與父母住在一起的兒女,父母要讓他們繳納自己的生活費、承擔家務事、照顧父母,讓他明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而對于子女的禮物,父母不僅要大方地接受他們的饋贈,還應毋庸遮掩地表現(xiàn)出驚喜,讓孩子由此體會到滿足感與成就感。當然,為了不讓他們的饋贈失去應有的價值,家長應主動告訴孩子自己的愛好與需求,讓孩子的禮物真正發(fā)揮“幫助”的作用。
做人做事是一門涉及現(xiàn)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學問。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那么他最終的結(jié)局一定是失敗。因此,讓孩子學會做人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務。
我的兒子在高中二年級結(jié)束時,因獲得全國中學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后,市里的某媒體對他做了一次專訪。主持人問他:“你的學習這么好,是不是因為父母在學習方面對你的要求很高?”兒子回答說:“實際上我爸爸媽媽不怎么管我的學習,也不怎么在乎我的考試成績,但是他們很注重我的行為習慣與方式,在乎我是不是一個品行好,身體健康的人。其實一個人只要知道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懂得怎樣做人后,學習自然就會自覺,自然就有計劃與人生規(guī)劃。學習成績好,只是好好做人的副產(chǎn)物而已。”
這段話讓我感動,也讓我至今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