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博愛感恩、樂于助人,讓孩子身上閃耀人性的光輝

21世紀,家庭這樣教育孩子 作者:喬聞鐘


人們常常說,一個人究竟能否成就事業(yè),不僅僅在于他的智商,關鍵還在于他的情商。其實,無論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yè),只要是希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就必須具備相當?shù)那樯??!扒樯獭痹谛睦韺W中,是指人的情緒品質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下幾種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1.學會博愛感恩

友善博愛與感恩圖報,是沒有國界的、人類共同的人品訴求。人們需要通過感恩去傳承、擴展人類的和諧與協(xié)作,通過報答去實現(xiàn)世代相傳的感恩意識。與此同時,博愛、友善待人的人才可能施善助人,才可能讓感恩圖報的行為得以延續(xù)。

可是,這一原本自然的人類屬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今的獨生子女由于成長環(huán)境特殊,他們要么集三千寵愛于一身,誤以為“被”愛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愛自己才對,卻不知道怎么去愛別人;要么父母忙工作,只是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者別人代管,以為只要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撫慰,使孩子缺少被“愛”的感覺,也不懂得什么是“愛”。于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任何一件雞毛蒜皮的事都是不得了的大事,需要別人高度重視。

曾經聽到不少大學生對我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愛,也應該去愛更多的人,但是我或許像許多朋友一樣,千萬次地問過自己:愛究竟是什么呢?應該怎樣確定呢?難道僅僅是一種感覺么?”我說,愛當然不是一種感“覺”,它是實實在在的感“受”,是實實在在地“付出”與“給予”,也是實實在在的“收獲”。我們無法責怪這些年輕人不懂得愛,因為不僅很多家庭中關于“愛”的教育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而且我們還往往把“愛”賦予了太崇高的意義以及抽象的概念,使他們捉摸不定與無所適從。

為了讓孩子及早地懂得“愛”的真正含義,做父母的應當在孩子還很小時,就讓他們體會、體驗“愛”的具體內容。比如,把他喜歡吃的東西先讓給身邊的人品嘗;將自己心愛的玩具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爸爸媽媽從外面下班回到家,為他們遞上一雙拖鞋;爸爸媽媽忙于家務時主動參與;爸爸媽媽生日到來時送上一張自制的生日卡片;為外地人指路;為孕婦讓座……都是愛的具體實施與表現(xiàn)。有了這樣的“愛”的意識,孩子自然就會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有友善、助人的舉動。

與此同時,人們所要具備的感恩圖報的意識,也是最初從家人開始的。當父母下班后急急忙忙趕回家為放學回家的孩子做飯時,孩子應該明白:他們原本不會這樣忙碌的,只是為了我才會這樣辛苦;當父母為了遠在十幾公里外住校的孩子能吃上家中的飯菜,滿頭大汗地把孩子平時喜歡的飯菜送到學校時,孩子感到的不應該僅僅是對美食的渴求,還應該有對父母的心痛,而不是“我住在學校,你們就應該把飯菜送到學校來”;貧困家庭的父母省吃儉用、外出打工攢下每一分錢讓孩子讀書,孩子應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自己通過掌握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將來有條件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前途,而不是與富裕家庭的孩子橫向比較,心生抱怨。

我兒子去北京上大學的第一學期中途,孩子的爸爸去北京出差,回來時帶回兩張兒子用電腦制作的圖片,一張是“送給我的好爸爸”,一張是“送給我的好媽媽”。這兩張圖片除了好看的構圖,還有讓我們感動的語言。在“送給我的好爸爸”中兒子這樣寫道:“感謝您,使家成為如此美麗的一個詞”;在“送給我的好媽媽”中有這樣一段話“您知道嗎?只要您在,歡樂就無處不在,微笑也隨處可見”。這兩張“精美”的圖片一直放在我家書房中最顯眼的位置。

一個人對父母或別人為自己的付出能夠“感知”與“理解”,才會心生感激,才不會以為這一切對自己都是理所當然,才不會在享受的過程中氣壯如牛。

我認為,人在“享受”的時候是需要有“愧疚”感的,因為適當?shù)摹袄⒕巍备袝苌鸀閳蟠鸬膭恿ΑS辛诉@樣的動力,應有的“報答”才會從“長大了一定要讓爸爸媽媽過幸福的生活”,到“報答為我創(chuàng)造了和平、溫馨環(huán)境的國家”。

精彩、完美的人生,是那些懷有感激的人生。

2. 從珍愛小動物到愛惜所有的生命

博愛,不僅僅是愛自己的親人以及周圍的人,還體現(xiàn)在對所有生命的重視與珍愛。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地球并不只是屬于人類,而是屬于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命。有這樣的認識,不僅僅會讓孩子變得仁慈與善良,而且會因為大家都能善待生命使得人類與自然更能和諧相處。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因為不明白這些道理,會無意識地“虐待”一些不起眼的小動物,如果家長不予引導,孩子可能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變得漠視其他的生命,這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不利。

記得我的孩子不到兩歲時,我們與其他的小孩在宿舍旁邊的草地上玩。其中一個孩子覺得把抓住的小螞蚱捏死很好玩,我對正在一起聊天的孩子的媽媽說:“螞蚱也是生命呢,快讓你孩子停止這種游戲吧!”可那孩子的媽媽不以為然,說:“管他呢,小孩子都這樣的?!焙髞?,我發(fā)現(xiàn)我的兒子也喜歡逮螞蚱,抓到后孩子們通常把螞蚱的腿掰掉,說是這樣螞蚱就跑不掉了。我對兒子說:“你們可以和螞蚱一起玩,比如嚇唬嚇唬它,讓它跳起來,你們又去追趕它,但是千萬不能傷害螞蚱哦。你記得有一次媽媽找不到你被嚇哭的事情不?” 兒子想了想,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接著說:“每一個會走、會跳、會跑的小動物,它們都有媽媽,它們的媽媽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孩子,都會非常非常傷心的?。 眱鹤雍髞砉徊荒菢幼隽?,每次捉起來又會把它放在草地上。一次,我看見他顛顛兒地跟在一個和他差不多一樣大的孩子后面,嘴里不停地說:“你把它放了嘛,要不然它媽媽找不到它,會哭得好傷心噢!”其實,人之初,性本善,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會讓幼小的孩子知道其他生命與自己相似而給予愛護。而懂得愛護動物的孩子,也會懂得珍惜一草一木,進而明白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對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

一個博愛而懂得感恩的人,應對自然環(huán)境中的所有生命心存感激之情。

3.從小學會助人

一個具有優(yōu)良品質的大寫的“人”,一定是一個在別人需要幫助時能夠挺身而出的人。當然,他首先會是一個博愛的人,因為幫人、助人就是“愛”的具體體現(xiàn)。

現(xiàn)在很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根本就意識不到有什么人需要別人的幫助;或許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以為與自己沒有關系。家長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孩子助人的品質。比如帶著孩子乘坐公共汽車,當看到一個老人站著,或者一個比自己更小的孩子沒有座位,就要告訴孩子他們更需要一個位置坐著,提示孩子主動讓座;當碰到身有殘疾的老人行乞時,鼓勵孩子將口袋中的零用錢送到行乞者手中;有同學學習跟不上,如果自己的孩子學有余力,應該鼓勵他輔導需要幫助的同學;孩子年滿十八歲后,家長要鼓勵他義務獻血……慢慢地,助人為樂的意識就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當他有能力為別人提供幫助時,他就會主動伸出援手。

兒子上大學后被選為班長。班上有一個很聰明的同學,因為迷戀游戲常常逃課,家長已感萬般無奈。兒子多次提醒他也沒有什么效果,但是,知道這個同學自己也希望能借助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于是兒子和那位同學約定,平時由兒子保管他的電腦,每周周末允許他使用,到星期天晚上,兒子就會去那個同學的寢室將電腦收走。后來過了一段時間,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發(fā)生了。那個同學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服管理會做出讓人意外的事情,于是孩子的媽媽打電話給我,首先感謝兒子的付出,然后告訴我,孩子的父親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服管教發(fā)生意外,讓我兒子放棄對那個孩子的約束。當我把那個家長的意思轉述給兒子時,兒子在電話中笑著說:“沒有你們想象的那樣糟糕,不會有那樣的事情發(fā)生的?!彼匀粓猿肿约旱淖龇?,直到那個同學戒掉了游戲癮。

美國的大學教育中,越來越多的學校將“自愿者活動”與“社區(qū)服務”作為學生畢業(yè)前必須完成的必修課。那些“為無家可歸者服務”,“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服務”等助人項目,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博愛助人為目的的“思想品德課”。由此可見,“博愛助人”的品質多么被人類重視。

印度有句諺語:“當你幫助同伴擺渡過河時,你自己也已經到達了幸福的彼岸?!币粋€樂于助人的人,才能在自己需要幫助時,得到及時的相助。如果孩子能成為博愛感恩,樂于助人的人,那么他的人際關系也會變得和諧,心胸會更寬廣,人生境界會更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