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高房價不能拉動內需消費。
房價高,自然就加大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成本,減少居民的社會福利,對于拉動內需消費,是一種剝奪與阻礙。
根據2009年年底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經濟藍皮書》,85%的中國家庭買不起住房。但是,面對住房的剛性需求,人們不得不淪為房奴,許多家庭的房貸甚至占總收入的50%以上。高房價給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的同時,還對其他消費造成“擠出效應”。
有研究數(shù)據為證,居民在房地產方面的投資對GDP的貢獻每增加1%,相應的消費貢獻將減少??梢哉f,中國內需的不足,房地產是“兇手”之一。
由此可見,房價上漲名義上帶來GDP的增長,但實際上,并沒有給人民帶來實際利益,反而減少了內需可能帶來的經濟增長。
再次,投機房地產的暴利是對普通居民的一種掠奪。
無可爭議,房地產是產生富豪的機器。近年來,在中國首富排行榜中,從事房地產業(yè)者約占40%。
在高房價時代,進入房地產者,大部分源于投機和投資需求,數(shù)量龐大且購買力極強的各地炒房團就是最佳例證。大量投機者通過投機房地產一夜暴富,其收益遠遠勝過興辦或投資其他實業(yè)。
從規(guī)模上而言,社會財富的總量是一定的。投機房地產的暴利,建立在對普通居民的掠奪之上。根據國土資源部數(shù)據,2009年,中國房價同比上漲24%,在一些一線城市甚至高達100%。而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為,如此低的利率是針對普通大眾而言,炒房者實際是利用普通大眾廉價的資金成本獲取高額利潤。更何況,現(xiàn)在銀行的利息趕不上CPI上漲的速度。
由此,炒房產生了馬太效應,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根據2009年亞洲開發(fā)銀行研究報告,在22個納入亞洲銀行研究范圍的國家中,中國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與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是11∶1,遠遠高出其他國家。
從根本上來講,房地產屬于低技術行業(yè),依靠房地產來提高國際競爭力,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而近年來,在高房價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掀起一場全民炒房的熱潮,這種房地產的虛假繁榮,扭曲了社會資源的配置。
2009年,全國房地產的開發(fā)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占用了大量社會資源,被“擠出”的不僅是普通大眾的財富,還有其他行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