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語言的意義

請讓我慢慢長大 作者:吳蓓


華德福學校一年級同時開設兩門外語課,學習外語能幫助孩子們理解和尊重另一種文化。德文中,頭叫做“Kopf”,英文中叫做“head”,在意大利文中是“testa”。斯坦納認為Kopf是一種圓形的東西,當我們說Kopf時,我們表達了事物的“形狀”,“testa”表達了頭的作用是建立或確認某些事情,“head”在英文中表達了頭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再比如細細體會arbre(法語,樹)、Baum(德語,樹)、tree(英文,樹),對于同一棵樹,在不同的語言中,由于聲音的不同,表達出樹的不同品質(zhì)。“arbre”有一種飄動感,細枝搖曳,像柳樹那樣。“Baum”像是樹干,有合攏、內(nèi)聚和強壯的感覺?!皌ree”則把我們引向很高的地方。特林丒芬森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世界不完整的圖像,只有經(jīng)歷過許多種語言,我們才能親證到心靈體驗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文化的貢獻。就像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位盲人只能摸到象的局部,人們講著不同的語言,也只能感受到事物的某個方面。”

英國公立學校通常到了五年級才開始學習外語,由于英語是全球最強勢的語言,一位學習漢語的英國留學生告訴我,英國學生學習外語遠遠不如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用功。而華德福學校則對外語格外重視,除了讓孩子及早地感受另一種語言外,還想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多掌握一種語言,我們就多了一種對人和事物的理解,有助于各國人民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語言是需要體會的,而不是用頭腦去思考。現(xiàn)今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用頭腦去思考語言。當他們翻譯時,他們查字典找一個正確的字。字典中找到“head”是“頭”,人們就以為它們的意思一樣,但其實并不一樣。每種語言表達的是事物的一個意義,它們并不完全相同,只能靠個人的體會才能理解不同語言的差異。斯坦納強調(diào)我們在教外語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

英語課上,我們還學習怎樣做面包。老師先發(fā)給我們每人一張紙,上面寫著做面包的配方和步驟,回家查字典看懂。第二天下午,兩人一組在學院廚房按照配方動手做,面包烤熟后,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做可以把英語的學習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加深對英語的體會。

學習語法

華德福教育認為,9~10歲之前,孩子的意識和周圍環(huán)境還沒有完全分離開來,最好不要給他們講解語法,不要告訴他們什么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等他們有了和環(huán)境分離的意識后,他們才有可能觀察自己怎樣說話,在這之前,只需講話就可以。

9歲之后開始講解語法時,老師想盡辦法讓語法知識形象生動,便于孩子們的理解。下面這個例子是特林丒芬森老師教學生詞性時,讓學生們表演的一個小品:

王室家庭坐在教室前面,每人戴一頂王冠。名詞皇后戴的是藍色的王冠,動詞皇帝戴一頂紅色的王冠,形容詞公主是綠色的,副詞王子是橙色的,下面是他們的演出。

全班:告訴我們是誰或是什么?

皇后:馬!(每次皇后給出一個不同的名詞,使游戲生動有趣。)

全班:什么樣的馬?

公主:一匹黑白色、有斑點的馬。

全班:這匹黑白色斑點馬做什么?

皇帝:奔跑。

全班:黑白色斑點馬怎么跑?

王子:快速的!

全班:黑白色斑點馬快速奔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