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貝爾韋代雷山依然沒有攻下,這里不僅有重兵把守,而且有地雷區(qū)保護,第85步兵團和第87山地步兵團在里瓦山脊被攻下之后,突然于2月19日向貝爾韋代雷山發(fā)起進攻。兩軍展開了激烈廝殺,幾小時的浴血奮戰(zhàn)后,山頭被占領,但是攻下不一定能保證長期占領,之前其他師暫時占領過,但很快被德軍奪回。德軍深知這里的重要性,一旦失手,第65號公路被占,盟軍就會打開通往波河河谷的道路。在此之后的3天時間里,德軍陸續(xù)組織了7次大規(guī)模的反撲,企圖奪回山頭。而第10山地師則以傷亡800余人的代價堅守住了陣地,俘虜了德軍1000多人。德軍在亞平寧山脈上的防線被突破,第10山地師為盟軍打開了挺進意大利腹地的大門。
(三)決戰(zhàn)意大利
1945年4月14日,盟軍在意大利戰(zhàn)場的最后決戰(zhàn)開始,第10山地師作為美國第5集團軍的先頭突擊部隊,以第85步兵團和第87步兵團為突擊力量,向波河河谷發(fā)起進攻。第85山地步兵團第2營G連在意大利阿亞諾堡附近向德軍發(fā)起進攻,剛開始就遭到德軍密集火力壓制,各種迫擊炮彈、重炮炮彈、輕武器槍彈肆意向他們襲來,G連被壓制在地面無法動彈,連長不幸身亡,代理連長接起戰(zhàn)旗,率偵察小組向909山頭運動,報務員馬克拉思主動配合偵察小組開展行動,被德軍壓制住的馬克拉思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趴下,而是勇敢地沖了上去,手里拿的僅僅是一桿自動卡賓槍(加蘭德)。馬克拉思躲到了一個房屋的拐角處,擊斃了一名向自己戰(zhàn)友開槍的德軍,俘虜一名,這時貓耳洞里鉆出五名德軍,一邊向他射擊,一邊撤退。馬克拉思丟下自己的卡賓槍,撿起德軍的機槍,對準德軍就射擊,擊斃1名,擊傷3名,G連的官兵們被這種勇氣鼓舞,隨后沖了上去,最后馬克拉思因兩枚迫擊炮彈落在身旁而壯烈犧牲。因為這次戰(zhàn)斗他被授予一枚國會榮譽勛章,這也是美國第10山地師中唯一榮獲此殊榮的人,以至于1995年6月,第10山地師駐地德拉姆堡的體育設施重新命名為“約翰·D·馬克拉思體育館”,并掛上他的畫像,永久紀念。
4月23日,第10山地師第一個抵達波河,第87山地步兵團第1營冒著德軍猛烈的戰(zhàn)火,分乘50艘攻擊帆船強渡波河,順利攻占德軍岸防陣地。27日,先頭部隊抵達加爾達湖南面,想切斷德軍逃亡布倫納山口的主要道路,由于隧道被炸毀,到處是路障,英勇的戰(zhàn)士們使用鴨式兩棲運兵車繞過路障,終于完全切斷了德軍退路。這是第10山地師與德軍的最后一戰(zhàn)。1945年5月2日,德軍在意大利停止抵抗。在歐洲114天的戰(zhàn)斗中,第10山地師陣亡992人,負傷4154人,殲滅德軍5個精銳師。
(四)幾度改編
盟軍肅清意大利戰(zhàn)場后不久,歐洲戰(zhàn)場戰(zhàn)斗結(jié)束,第10山地師實際上只戰(zhàn)斗了114天。由于戰(zhàn)斗時間短,所以第10山地師被確認為進攻日本的部隊。隨著日本的投降,任務取消,1945年11月30日,第10山地師解散。
1945年11月30日,第10山地師退出現(xiàn)役,值得一提的是,退役后官兵并沒有放棄對滑雪運動的追求,他們開設滑雪場,創(chuàng)辦滑雪雜志及學校,努力提高美國滑雪水平。1948年7月1日,為了適應需要,第10山地師在堪薩斯州賴利堡轉(zhuǎn)服現(xiàn)役,成為1個訓練師,沒有番號,不佩戴肩章。任務就是為其他陸軍招募和訓練新兵,后來的朝鮮戰(zhàn)爭期間,它的任務加重,在5年的時間內(nèi)共訓練了12。3萬新兵。
1954年1月,陸軍部宣布將第10訓練師改編為戰(zhàn)斗步兵師,按輪換政策派駐歐洲,5月,第10訓練師實力削減到底,第37步兵師改編成為新的第10步兵師,人員和裝備均被運到賴利堡。緊接著就開赴歐洲,替換第1步兵師,于1955年9月結(jié)束替換,被部署在北約防御部隊的戰(zhàn)略中心位置。1958年,第3步兵師替換第10山地師,同年6月14日,回到佐治亞州本寧堡的第10山地師再次退出現(xiàn)役。
1985年2月,第10師作為第10山地(輕裝)師重新在紐約轉(zhuǎn)入現(xiàn)役。這是自1975年以來,美國軍隊重新組建的第一個師,也是二戰(zhàn)以來駐扎在東北美的第一個師。其戰(zhàn)斗任務也重新明確:以強大的機動性,滿足美軍贏得多地形條件小低強度戰(zhàn)斗任務的需要。
1990年,海灣危機爆發(fā),盡管第10山地師留守原地,卻有1200名官兵參加戰(zhàn)爭,負責支援任務。1992年9月,第10山地師抽調(diào)6000人組成特遣隊,趕往南佛羅里達搶險救災,安德魯颶風使25萬人無家可歸,特遣隊幫助他們分發(fā)食物,搭建臨時房,清除瓦礫和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