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希望真正的傳統(tǒng)婉約的中國女性來點亮他們對于美、對于愛情的憧憬。而女人就更不用多說了,哪有不愿意做一個真女人的女人呢。何況,女人生來對于美的追求比男人更加敏感和強烈。
鄧麗君的形象正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代表,婉約溫柔、眼神清澈,長發(fā)輕揚,舉手投足之間傳遞出濃郁的古典美??吹剿?,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拿最美好的語句來形容她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濃妝艷抹總相宜”。溫柔里暗含堅強,美麗中流露善良,她宛若一朵美麗的百合花,輕易俘獲了大陸青年男女的心。
從專業(yè)的角度來看,鄧麗君同樣有她的獨到之處。她絕非浪得虛名,她的演唱天賦和技藝是高超的。聽眾在聽她的歌的時候,感覺到她的唱腔渾然一體,中間幾乎聽不出任何換氣的地方,她還可以在沒有鼻音的情況下唱出連續(xù)的高音。同時她的中文咬字也非常清晰,仿若吐珠咳玉,珠圓玉潤。
此外,鄧麗君的每首歌曲曲調(diào)都很簡單純粹,容易上口,幾乎每個聽過的人都會哼唱,并且一唱就會,易于流行。
還有人說,鄧麗君歌曲的流行其實還得益于反對她的歌的人,是那些人激發(fā)了改革開放后的年輕人的叛逆之心。
當(dāng)鄧麗君的歌通過磁帶、唱片等渠道抵達大陸,在大陸風(fēng)行的時候,大陸對她的批判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就當(dāng)時中國人普遍的道德感而言,尤其是對于年長的人來說,她的歌,譬如《何日君再來》完全宣揚的是腐朽沒落的觀念。人們對這首歌的批判紛紛揚揚,有一位老詩人寫了一首充滿憤怒的詩,他在詩中勾畫了一個讓他倍感痛心的情節(jié):在一次慘烈的戰(zhàn)斗中,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機向死守陣地的中國軍隊投下的不是炸彈,而是滿天的唱片,唱片中的歌曲就是這首《何日君再來》。然而,老詩人將鄧麗君的歌描繪成帝國主義的糖衣炮彈,非但沒有阻止年輕人聽這首歌,反而提高了它的知名度,激起了年輕人的反叛心理,這首歌由此成了被年輕人傳唱最多的一首歌。
鄧麗君的歌曲就這樣沒有征兆卻毫無懸念地流行了起來,直到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符號。
1987年,國家正規(guī)音像出版社也開始引進鄧麗君的歌曲磁帶了。從此,鄧麗君便以更快的速度流行起來。一時間,從廣場、商店、舞廳、飯店,到每個中國人的家庭,她的歌曲在大江南北每一個角落里悠揚流轉(zhuǎn)。鄧麗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表達感情的方式。同時也意義深遠(yuǎn)地影響著大陸的娛樂界,一度被橫掃出去的“流行歌曲”概念再度回來,大批歌手爭相在舞臺上模仿著鄧麗君。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去世。為了紀(jì)念她,唐朝、黑豹、鄭鈞等一批內(nèi)地?fù)u滾樂隊和藝人,曾合作了一個專輯《告別的搖滾》,他們在專輯中坦承,在他們年少的時候,鄧麗君對他們有深刻的影響,他們將鄧麗君放在音樂啟蒙者的位置上。
即便像王菲那樣特立獨行的歌手,當(dāng)初也是從模仿鄧麗君起家的。1987年,16歲的王菲推出了以“迷人小姐”為名的首張專輯,這張專輯里的歌多數(shù)都是鄧麗君的歌曲翻唱。正是在這次亮相中,王菲的歌唱潛質(zhì)才流露出來被人發(fā)掘,奠定了當(dāng)今華語樂壇天后的地位。
可以說,鄧麗君的出現(xiàn)使“娛樂明星偶像”這個沉睡了將近30多年的概念再度從天邊升起,點亮了普通人的生活。
在偶像輩出的今天,人們再度回望鄧麗君,發(fā)現(xiàn)她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在她的歌曲中,人們看到的也不過是一個純粹的女人,本性率真、柔和嫵媚、甜美溫潤。但那時,為什么偏偏是這樣一個女人震撼、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有人將鄧麗君的聲音說成“糖衣炮彈”,可被這樣的糖衣炮彈擊中又有什么壞處呢?情人之愛,綿軟的小情緒,那些微妙的情愫,無一不是人間之美,是青春里最讓人懷戀的東西。鄧麗君美麗地唱出了這些情愫的美麗之處,于是,人們驟然發(fā)現(xiàn)逃避壓抑這些美好的東西是多么愚蠢。世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