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去給丫頭們做衣裳只是鳳姐的托辭,二十兩銀子,平時經(jīng)常拖著丫頭的月錢不發(fā)的鳳姐豈能這樣處理?按照乾隆年間的利息情況,每借一百兩銀子,每月要付八兩一錢銀子的利錢,那么二十兩銀子,如果放貸一年,僅利息就能得到十九兩多,這對于拿府里的月錢放貸的鳳姐來說,不會不考慮這樣處理二十兩銀子。
不過,鳳姐最終還是把這二十兩給了劉姥姥,因此,鳳姐此時較優(yōu)的選擇次序,應該是:給劉姥姥>放貸>給丫頭們做衣裳。
鳳姐把這二十兩銀子給劉姥姥的機會成本是放貸的收入(一年約十九兩),而不是給丫頭們做衣裳的收益,因為放貸的收益是除了給劉姥姥之外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理性的人都會以機會成本作為決策的依據(jù):當我們選擇是做公務員的時候,你要根據(jù)自身實力衡量一下如果在商海打拼的時候是否收益更大;當我們決心把錢購買基金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衡量一下如果把資金投資在實物資產,例如房產或者文物收藏方面是否有更大的收益;甚至,當我們決定和自己喜歡的人組成家庭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考慮一下對方是否是自己最佳的選擇。如果不比較相互之間的收益,很可能我們的選擇就不是正確的。一項具有激勵機制的制度,就應該給人們更多的選擇的機會。隨著選擇機會的增加,人們可供比較的選項增多,就不會造成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浪費。例如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不把農民限制在一畝三分地上頭,而是為農民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工作就會,釋放了勞動力資源的巨大力量,讓百姓們爆發(fā)出自身最大的能量,從而帶來了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
很多人崇拜沃倫?巴菲特,如果你想成為巴菲特那樣的富豪,就不妨聽聽巴菲特是怎樣思考投資的機會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