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農產品市場中的

生活中的錢規(guī)則 作者:何耀文


一些經濟學家用蛛網理論解釋生豬和玉米的價格與產量的關系及其波動,提出了著名的"生豬--玉米循環(huán)"模型。

這個模型指出:因為玉米是生豬的主要飼料,生豬的價格會影響到玉米的價格。當玉米價格發(fā)生變動后,又會影響下一年玉米產量;玉米產量變動后,又會影響玉米價格;玉米價格的變動,進而影響生豬的價格;生豬的價格變動又影響生豬的產量。如此等等,直至趨向一個長期的均衡,即玉米和生豬的價格和產量相對穩(wěn)定下來。

蛛網理論,1930年由美國的舒爾茨、荷蘭的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獨立提出。由于價格和產量的連續(xù)變動用圖形表示猶如蛛網,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將這種理論命名為蛛網理論。

蛛網理論是一種動態(tài)均衡分析。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供給量和價格的均衡被打破,經過競爭,均衡狀態(tài)會自動恢復。蛛網理論卻證明,按照古典經濟學靜態(tài)下完全競爭的假設,均衡一旦被打破,經濟系統(tǒng)并不一定自動恢復均衡。這種根據的假設是:

1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xù)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

2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

3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

這些假設表明,蛛網理論主要用于分析農產品。

如下圖所示, P、Q、D、S分別是價格、產量、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根據上述模型,第一時期的價格P1由供給量Q1來決定。生產者按這個價格來決定他們在第二時期的產量Q2。Q2又決定了第二時期的價格P2。第三時期的產量Q3,由第二時期的價格P2來決定,以此類推。由于需求彈性、供給彈性不同,價格和供給量的變化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蛛網模型示意圖

1當供給彈性小于需求彈性(即價格變動對供給量的影響小于對需求量的影響)時,價格和產量的波動將逐漸減弱,經濟狀態(tài)趨于均衡。

2當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即價格對供給量的影響大于對需求量的影響)時,波動逐步加劇,越來越遠離均衡點,無法恢復均衡。

3當供給彈性等于需求彈性時,波動將一直循環(huán)下去,既不會遠離均衡點,也不會恢復均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