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章 篇外篇
一、陳壽與《三國志》
三國一統(tǒng)后,晉朝史學家陳壽就把三國鼎立的歷史編成史書《三國志》。
陳壽的《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蜀將陳式之子,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不肯屈從黃皓,屢遭遣黜。西晉司空張華愛陳壽之才,就向司馬炎推薦,陳壽得以再次為官。入晉后,陳壽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陳壽開始撰寫《三國志》,成書后受到了時人的好評,尚書郎范頵在陳壽死后上表:“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愿垂采錄。”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魏已有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吳也有韋昭的《吳書》?!度龂尽分械摹段簳?、《吳書》,主要取材于這些史書。然而蜀政權未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因此,《三國志》中《蜀書》里的許多重要人物,記載簡略?!段簳窞椴懿賹懕炯o,《蜀書》和《吳書》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為《先主傳》,孫權為《吳主傳》。名義上尊魏為正統(tǒng),實際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記錄三國鼎立局勢,表明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tǒng)屬。
《三國志》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材料取舍嚴慎。因此,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二、《三國演義》成書歷程
《三國演義》成書前,中國各類小說篇幅短小,但民間早已流傳有三國的故事。
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晉和南朝人的筆記、小說中,如梁朝殷蕓《小說》、劉義慶《世說新語》,均有許多生動的三國人物故事。
中國戲曲界有句老話:“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國。”杜寶《大業(yè)拾遺記》載,隋代已有關于“三國”的表演,隋煬帝就觀看過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節(jié)目。到了晚唐,連兒童也熟悉“三國”的故事。宋代則有專門“說三分”的藝人,蘇軾《志林》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元代至元明之際的戲曲舞臺上以三國為題材的雜劇劇目更多達六十多種,大部分以蜀漢為中心,尊劉貶曹,情節(jié)結構、語言風格有濃厚的民間色彩。
三國故事的流傳,說書人的長期演義,令“三國”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因此,《三國演義》血肉部分的真正創(chuàng)作者,應該包括長期以來尤其是宋元時期的民眾、民間藝人、下層文人。
一般認為,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三國志》及裴松之所注史料,根據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參照《資治通鑒》的編年體形式,把《三國志平話》的故事作全部改寫,刪去了許多荒誕的故事,增加了許多史實,精思妙裁,創(chuàng)作了這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