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傳》(新鋟全像大字通俗演義),二十卷。明閩書林劉龍?zhí)锟尽?/p>
·《三國志傳評林》(新刊校正演義全像),二十卷。明萬歷年間余象斗刊本。
·《三國志傳》(新刻京本按鑒考訂通俗演義全像),二十卷,二百四十則。明天啟年間閩芝城潭邑黃正甫刊本。
·《三國志傳》(新刻京本補(bǔ)遺通俗演義),二十卷。明萬歷丙申書林熊清波刊本。
·《三國志傳》(新鍥全像大字通俗演義),二十卷。明萬歷年間笈郵齋刊本。
·《三國英雄志傳》(新刻按鑒演義全像),二十卷,二百四十則。明閩書林楊美生刊本。
·《三國志傳》(天德堂刊本李卓吾先生評),二十卷,二百四十則。天德堂為明書肆。
·《三國志傳》(李卓吾批),二十卷,二百四十則。煙水散人編次本,清初嘯花軒刊本。
·《三國英雄志傳》(新刻按鑒演義京本),六卷,二百四十則。清三余堂覆明本,存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
·《三國志傳》(李卓吾批),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明建陽吳觀明刊本,此本并二則為一回,目錄每回二句。
·《三國志》(李笠翁批),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又名“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
·《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刊本,首題“順治甲申(元年)金圣嘆序”。
(圖4-3)
四、海外“三國熱”
數(shù)百年來,《三國演義》在亞、歐、美諸國的全譯本、節(jié)譯本達(dá)六十多種。
《三國演義》早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已傳至朝鮮,崇禎八年(1635年)明刊《三國志傳》入藏于英國牛津大學(xué)圖書館。
日本、印尼、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都有本國文字譯本,并有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
《三國演義》最早的外文譯本是1689年日本人湖南文山用日文翻譯的《三國演義》。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其編譯本的序言中說:《三國演義》結(jié)構(gòu)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臺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俄譯本附科洛克洛夫論文亦說:它可說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杰作。《大英百科全書》1980年版第十卷“元朝白話小說”條稱《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第一位知名的藝術(shù)大師,并認(rèn)為《三國演義》是十四世紀(jì)出現(xiàn)的一部廣泛批評社會的小說。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如忠貞機(jī)智的諸葛亮、剛烈勇武的關(guān)羽等人,皆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和尊崇。朝鮮很早就為諸葛亮立廟,1695年朝鮮又明令以岳飛配祀諸葛亮。日本、朝鮮、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都有關(guān)羽廟。
《三國演義》還對一些國家的社會生活和文學(xué)藝術(shù)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泰國散文體文學(xué)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三國演義》。泰國文學(xué)學(xué)會于1914年把《三國演義》的泰文譯本評為優(yōu)秀小說,泰國教育部還曾明令把它作為中學(xué)作文模板。日本著名作家瀧澤馬琴的代表作《南總里見八犬傳》汲取了《三國演義》的許多故事情節(jié)。
日本還不止一次地組織“《三國演義》之翼”訪華團(tuán),來中國探訪三國遺址,憑吊三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