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的影響(3)

三種文化:21世紀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 作者:(美)杰羅姆·凱根


英國的雜志《心靈》(犕犻狀犱)是一份1876年創(chuàng)辦的供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閱讀 的專業(yè)出版物,目的是使哲學更接近當時擁有優(yōu)勢的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總結(jié)一下在這份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會發(fā)現(xiàn)倫理學、美學、真理和現(xiàn) 象意識(phenomenalconsciousness)在早期各期中占支配地位。然而,不久后由 于物理學家宣布了他們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方面的發(fā)現(xiàn),關于簡化論(reductionism)、時間和空間的論文變得更流行。25年后,當心理學的各種觀念占優(yōu)勢時, 關于弗洛伊德、記憶、大腦活動與心理現(xiàn)象之關系的文章出現(xiàn)了。一些論文為促 進公益(commongood)的愿望辯護,依賴的是來自玩“囚徒困境”(thePrisoners Dilemma)①游戲的成年人的證據(jù),而不是依賴哲學的論點。不幸的是,這些問題 一個都未得到解決,下一代學者的注意力已轉(zhuǎn)向了歷史創(chuàng)造出來的焦慮或爭論的某種新的根源。

所探索的這些問題以及社會科學家和人文學者所提出的各種解決辦法,比 自然科學家所探索的問題及其提出的結(jié)論,更受他們所處的歷史階段的制約。 如果19世紀后期歐洲人對性欲持有一種更寬容的態(tài)度,弗洛伊德可能不會指出 對性沖動的抑制是所有的神經(jīng)機能癥(neuroses)的主要原因。如果接下來的一 代歐洲人未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末因幻覺破滅而變得沮喪,而且思想也被分解 成一套機械零件,那就幾乎沒有什么人會質(zhì)疑達到理想狀態(tài)的可能性,榮格(Jung)可能也不會論證說為了達到一種涅(Nirvana)的狀態(tài),需要某種精神面 貌。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服役過的很大一部分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美國男 性沒有機會上大學,那么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提出的所有的人都必 須解決“找尋自己的身份”的難題,將會引起困惑或被冷淡地接受。如果在20世 紀參加工作的母親和離婚率不是戲劇性地增加,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的 依戀(attachment)理論可能不會流行。這些獨創(chuàng)性的觀念都需要歷史來安排各 種條件,形成一種特殊的格局。雖然在自然科學中一種新的器械常常導致各種重大的觀察結(jié)果和新概念的產(chǎn)生,但不管是在社會科學還是在人文學科中,各種 社會條件是種種新觀念產(chǎn)生的更重要的源泉,這些社會條件使人們的現(xiàn)狀及他 們的種種動機、信念、情感和行動的情況都發(fā)生變化。

——————————————————————————

①“囚徒困境”,其基本意思是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