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采購子繩,采購價格失控、國內關主件供應商不配合、未形成批量采購;
在生產子繩,生產組織效率低下、元器件損耗嚴重、生產時常中斷、設備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tài);
在技術子繩,大量設計依賴國外元器件,價格昂貴;
在市場銷售子繩,銷售增長緩慢,品牌宣傳投入不足,持續(xù)徘徊在小區(qū)域范疇,存在大量空白市場等。
這些風險因素必須是屬于企業(yè)自身特有的關鍵因素,存在于自生性風險或他生性風險因素之中,對于此類特定風險不采取控制措施,是不會自動消失的。
第四步,建立關鍵風險因素之間及其與目標之間的關聯關系。借助報表形式,計算各風險因素負荷對目標的影響,明確所期望的影響,找出可能存在風險隱患的相關風險子繩(絲),形成風險繩模型。
關鍵風險因素往往是企業(yè)管理環(huán)節(jié)中易出風險、常出問題的“短板”,是企業(yè)經營要素中負荷能力較弱的子繩(絲),也往往成為未來的 “問題子繩”。明確了關鍵風險子繩,也就明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和工作改進的重點。尤其要找到業(yè)績表現低于正常水平的考核點、現金流為負的關鍵點、無力償債的時間點、有虧損傾向的盈虧平衡點和企業(yè)價值出現負值的臨界點。如果風險子繩(絲)負荷不足期望目標的負荷就要采取防范和應對措施,提前規(guī)避。
很顯然,上述企業(yè)的關鍵風險因素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它們呈現出明顯的“風險鏈”。銷售增長緩慢造成批量采購無法實現,弱化了采購子繩的負荷能力;國內供應商不配合的結果會加重設備超負荷運轉狀態(tài),引發(fā)更為頻繁的生產中斷,生產組織效率將更加低下,甚至導致研發(fā)人員將目光轉向國外元器件,增大進口件使用比重。
每一個風險因素都直接影響利潤率目標的最終實現,它們共同絞織,成為以“提高產品利潤率”為目標的“和諧型”風險繩模型。找到了風險子繩也就找到了重要問題和防范對象,控制了關鍵風險因素也就切斷了“風險鏈”,提高了企業(yè)整體抗風險能力。
第五步,在此模型下,針對企業(yè)價值目標,對每一項經營、投資和籌資活動進行風險負荷“稱重”。設計若干不同的方案組合,編織具有不同風險負荷能力的風險繩方案,運用“風險測試”工具優(yōu)選決策,結合風險偏好,確定最佳風險繩。
經過分析判斷,上述制造企業(yè)銷售收入風險子繩負荷不足,就要調整競爭策略,加大廣告支出,提高收入;對關主件供應商依賴太強,就要考慮重新替換或將其并購納入經營;現金流缺乏,嚴重影響生產設備的添加,要求企業(yè)必須將建立融資渠道、增加借貸工作納入重要的日程安排??傊?,要模擬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情況,采取風險應對策略和措施,提高風險繩的負荷能力。如此,通過不同的籌資、經營和投資活動,會帶來更多的諸如下列的組合方案。
第一方案:“肥水內留”
運用籌資,增大經營投資力度,添加生產設備,自力更生地解決關主件對外依賴和高成本問題,防止關主件的加工利潤“肥水”外流。
第二方案:“為虎添翼”
采取資本運作方式,兼并供應商,增加產能,控制成本,操縱利潤,為自身實力插上飛翔的翅膀。
第三方案:“曲線救國”
不惜籌資代價,增加營銷促銷支出,拓展市場,用增長的銷售促進規(guī)模采購低價的實現。
第四方案:“苦練內功”
在不增加任何投資的情況下,加強內部管理,改進生產組織方式和技術路線,杜絕生產中斷,減少生產損耗,內部挖潛,厲行節(jié)約,增強生產實力和管理效率。
每一個方案所涉及的關鍵風險因素(關鍵風險子繩)形成了具有不同負荷能力的風險繩,根據風險偏好,采取“風險測試”工具擇優(yōu)確定最佳風險繩方案。
第六步,然后,針對關鍵風險子繩(絲)和成功關鍵因素統一進行壓力賦值。從“拓展有效機會”出發(fā),確定各子繩目標負荷指標;從“控制剩余風險”出發(fā),確定各子繩和整體風險繩的安全閥值和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