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yǎng)成教育的四種方法(5)

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養(yǎng)成教育序列化訓練方案(節(jié)選) 作者:林格


如學習洗衣服這項訓練內容,要求較高,過程較為復雜,在訓練時不妨分為四個步驟:一浸泡,二揉搓,三漂洗,四晾曬。在進行訓練之前,最好是先讓孩子觀察父母是怎樣洗衣服的,父母洗衣服的時候應給孩子講解洗衣服的要領,然后再讓孩子自己動手,這樣形成的印象往往比較深刻。

再比如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時,說“謝謝”二字,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注意的細節(jié)其實很多。這時,不妨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給孩子一些適當的建議,如:

首先,說“謝謝”時必須誠心誠意,發(fā)自內心,要讓人聽起來不做作,不生硬,不是為應付人家,而是真心實意地感謝,只有真心才能使“謝謝”二字富有感情。

第二,說“謝謝”時要認真、自然,要讓人聽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輕描淡寫地湊合,好像不太情愿、應付差事。

第三,說“謝謝”時要注意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很高興,就是達到目的了;如果對方對你的致謝莫名其妙,就要說清謝人家的原因,以使對方感到你的真情實意。

第四,說“謝謝”時要用整個身心說,除了嘴里說以外,頭部要輕輕地點一下,眼睛要注視著對方,而且要伴以適度的微笑。

第五,別人幫助自己解除了困難之后,應表示謝意。表示的方式可以說“謝謝”、“多虧您幫助”,也可以握手致謝,還可以贈物致謝。

表達謝意的方式因人、因場合而異,一定要根據實際,選擇最恰當的行為方式,這樣的訓練才能既規(guī)范又不機械。

(2) 層次分明

由于青少年年齡層次不同,各個年齡段掌握良好習慣的要求也就不同。如養(yǎng)成“文明乘車”的習慣時,最好是先訓練孩子上車能主動買票、乘車時不向窗外扔雜物、不把頭伸出車廂外等較為基礎的要求,然后再進一步要求孩子能主動為乘客讓座、為乘客傳票等更多的要求。

(3) 及時檢查

只有要求而沒有檢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檢查和評價必須堅持經常性。比如訓練做作業(yè)仔細認真就要天天檢查,哪天寫不整齊就要求哪天的作業(yè)重做,一點也不能馬虎,最好是準備一個專門的本子,對作業(yè)的情況進行登記,以便一個階段作一次總結。再比如讓孩子養(yǎng)成每天早晨自己疊被的好習慣,就要每天檢查他的被子疊了沒有,疊得整不整齊,發(fā)現沒有疊或疊得不好,一定要及時糾正,這樣訓練才能形成好的習慣。這些工作雖然比較瑣碎,但是必須長期堅持。

三、層次目標法

1. 解釋

循序漸進,按步驟進行,是我們做事情要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所謂層次目標法,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按照層次將較大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孩子便能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地漸漸養(yǎng)成好習慣。

有的父母過于心急,恨不得孩子在朝夕之間就能變個模樣。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到,豈不可笑?一會兒讓孩子做這個,一會兒讓孩子做那個,甚至想讓孩子一步登天,這非但不能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時間久了,還會引發(fā)孩子對父母的反感和不信任,養(yǎng)成好習慣難上加難。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張梅玲研究員曾經指出:習慣之間不能機械地用年齡劃分開,比如幾歲到幾歲培養(yǎng)學習習慣,幾歲到幾歲培養(yǎng)做人習慣,只能說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在不同年齡階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水平、層次上要有差異。

孩子不是“標準件”,習慣培養(yǎng)要注意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點,要考慮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要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而不是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不同的孩子。

2. 案例

“天下大事必成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睆淖詈唵蔚拈_始做起,往往能幫助我們獲取更多的自信,同時使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熱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