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雖然草莽出身,但卻能很冷靜地分析環(huán)境。例如,當年他就分析出農(nóng)民與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注意籠絡百姓。他給軍隊規(guī)定:行軍不住民房,自帶帳篷宿營;損壞莊稼,嚴厲處罰;公平交易,平買平賣,不濫殺人,不奸淫婦女。在《搜聞續(xù)筆》中記載李自成曾發(fā)布告示說:“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崩钭猿商岢觥熬锩赓x”的口號,把土地分給農(nóng)民,并取消明朝的賦稅剝削。正因如此,李自成的軍隊數(shù)量才會在幾年間呈現(xiàn)幾何級增長。這一次李自成不殺太子,自然也有他自己的打算。
雖然攻占了北京城,但當時中國還不完全是他李自成所有,明朝的殘余勢力仍在。另外,雖然掌握了政權,但他李自成打仗還可以,治理國家他還不懂。就算他懂,他也需要很多人來幫助他。為了招降殘余勢力以及籠絡前朝舊臣,李自成很聰明地打起了太子這張牌。這有點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不同的是這次李自成是以太子做榜樣:前朝太子都投降于我了,你們其他人還守護大明個什么勁;前朝太子我都容下,難道你們這些前朝舊臣我就容不得嗎?事實證明,李自成這樣做沒有錯。
明朝在京的官員們“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官員爭先恐后地前往大順政權吏政府報名請求錄用,甚至有人說:“大丈夫名節(jié)既不全,當立蓋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彼麄円舱娓冶?,居然拿魏征說事,那意思魏征當年不也是被李世民俘虜后歸順了唐太宗,一樣成為一代名臣。這些招降的舊臣,并不能得到李自成的重視,相反,他對這些降臣十分地鄙視和厭惡。他曾對手下人說:“此輩無義如此,天下安得不亂?”但有一人他李自成不能忽視,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鎮(zhèn)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手握重兵,治軍有方,勇冠三軍。年輕時曾親率幾十名親兵在皇太極的重兵之下解救出自己的父親,令皇太極十分贊賞。后吳三桂代替其父當了山海關總兵,屢敗皇太極和多爾袞,使清兵難越雷池一步。這樣一員虎將,李自成自然知道其分量。得此人歸順,則少了一個強有力的敵人,同時又為自己抵御清兵添了一道有力屏障。
李自成在沒進京之前,崇禎已經(jīng)指示吳三桂棄寧遠回援京師。結果走到半路上卻聽說李自成已經(jīng)占領了北京城,吳三桂陷入了兩難境地。此時李自成頭腦還是很清楚的,入京后即派人持檄招撫吳三桂,表示他歸大順后“不失封侯之位”。有了這句話,吳三桂動心了。吳三桂繼續(xù)向北京開進,并告知沿路百姓:“本鎮(zhèn)率所部朝見新王,所過當秋毫無犯,士民不必驚恐。”吳三桂準備投降了。這個時候,李自成命中注定的“催命鬼”劉宗敏再次登場。
李自成進入北京后,命劉宗敏主管派餉和收編前朝舊臣的工作。劉宗敏準備好了五千副夾棍。此類夾棍,十分厲害,夾人無不骨碎。因此,劉宗敏一開始工作,就哀號遍野,倒霉蛋里就包括了吳三桂的父親。同時,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給奸污了。于是,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
愚下以為,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僅僅為這個,當年崇禎把他的父親和妾室接到北京做人質的時候,他早就怒了。當時沒怒而現(xiàn)在怒,是因為他是真的傷了心。聽了新主子許諾自己“不失封侯之位”,自己心里樂得屁顛屁顛的,以為自己挺重要是塊香餑餑。結果呢,人家根本沒把自己當回事兒,連他的老爸和女人都敢動,他吳三桂就是再傻,也能想明白,自己一旦到了北京被人家解了兵權后,會是怎樣一番境遇??煞催^來看李自成,雖然禍是劉宗敏闖的,但他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既然已經(jīng)知道吳三桂重要,既然已經(jīng)有心拉攏人家,為什么不把事情考慮仔細些?如果他能在第一時間就將吳三桂的父親和妾室保護起來或者禮遇起來,劉宗敏也就沒有機會闖這個禍。要知道在吳三桂沒有到達北京之前,任何一個細微的變故都可以讓吳三桂本就不堅定的想法改變,因此,對待吳三桂的問題就沒有小事。李自成沒有考慮到這些小事,所以釀成大禍。再說,即便事情發(fā)生了,也不見得沒有周旋的余地。他吳三桂并不是真的心疼老爹和女人,他只是擔心自己將來會受到什么樣的遭遇。因此,如果李自成能夠馬上將劉宗敏抓起來,哪怕只是做做樣子訓斥一頓,也會讓吳三桂心安些??上У氖?,李自成沒有這樣做。于是吳三桂怒了,他與李自成撕破臉。吳三桂造了李自成的反,這對造反起家的李自成來說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他決定帶隊親征山海關,結果此一去斷送了李自成的皇帝美夢。
李自成帶領著號稱二十萬的大軍開往山海關攻打吳三桂,雖然這些士兵那么不愿意離開繁華的北京城。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李自成沒有將吳三桂放在眼里,在他的印象中吳三桂不過是一員猛將,而他手下只有數(shù)萬明兵而已。但他錯了!吳三桂的兵雖少,但卻是他李自成從沒見識過的真正有戰(zhàn)斗力的精兵!
在李自成的眼中,明軍沒有戰(zhàn)斗力,確實,他一路向北京而來,幾乎是兵不血刃。太原城下,明軍僅勉強支撐了兩天,便打開城門投降了;抵大同,大同總兵姜瓖投降;抵宣府,總兵王承胤開門投降;抵居庸關,守將唐通和監(jiān)軍太監(jiān)杜之秩投降。這一路下來,李自成幾乎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抵抗。在《甲申傳信錄》有這樣一段記錄:李自成攻北京,明朝守北京的大營兵四十余萬,部將數(shù)以千計,“臨敵力戰(zhàn),死于疆事者僅二人而已。嘻!”四十多萬明軍中,戰(zhàn)斗而死的只有兩個人!因此,李自成認為明朝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