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晉徽鹽商崛起1370~1643(上)
中國商人可稱得上“幫”,是在明朝。中國商幫萌芽于明朝,這足以讓明朝與眾不同。
元朝由流淌著殺伐之氣和霸氣的成吉思汗開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大一統(tǒng)國家的朝代,但也是這個王朝,卻被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微的皇帝朱元璋所滅。這種歷程,使得明朝從一開朝就顯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特質(zhì)。
與漢朝的劉邦一樣,朱元璋出身草根,災荒與瘟疫曾奪去他三位親人。在走投無路之下,他進入皇覺寺(今洛陽境內(nèi))當了小行童(和尚)。因為天災,寺廟也得不到施舍,16歲的朱元璋被迫外出云游4年。在最難熬之時,他曾仰天長嘆:“眾各為計,云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p>
可以說,朱元璋是成功的李自成、洪秀全。我們對中國商幫史的記錄,正是從朱元璋當上皇帝的第三個年頭,也就是1370年正式開始。是年,朱元璋實行了名為“開中制”的鹽業(yè)政策。
第一章 作為試驗田的山西鹽政
因為最早受益于開中制及屯田制,山西鹽商率先進入我們的視野。在了解山西鹽商如何受益于這兩項政策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一件事情:朱元璋為什么要實行這兩項政策。我們的開篇就從一個與山西有關(guān)的古老趨勢講起。
朱元璋為什么沒滅20萬蒙古鐵騎?
1386年,一只機械鐘被掛進了高123米的英國索爾茲伯里大教堂。這是一只歷史地位顯赫的鐘表,它不僅是全英國最高的鐘表,也是迄今為止仍可以保持工作狀態(tài)的最古老的機械鐘。
同年的歐洲大陸和中國正處于戰(zhàn)爭之中。上任4年的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發(fā)動了反擊英國、收復失地的戰(zhàn)爭。這段歷史成為兩個冤家對頭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了116年的百年戰(zhàn)爭(1337~1453)的組成部分。
在同一時期,中國迎來了它的新皇帝朱元璋。盡管元朝已經(jīng)滅亡,但山西、陜西、甘肅、遼東等地仍掌握在蒙古貴族手中,他們企圖重新入主中原。就這樣,明朝與元朝殘余勢力一直對壘,直到一年后明朝開國名將徐達大破擴廓帖木兒部落。
擴廓帖木兒部落是蒙古四大剩余勢力之一,大本營設在太原,經(jīng)此一役,折兵4萬,再沒有重整旗鼓的精力,最后同行十八騎,逃往甘肅,狼狽至極。1370年,甘肅與陜西被明朝收入囊中。
盡管擴廓帖木兒部落被朱元璋打得潰不成軍,但明朝仍面對著北邊20萬蒙古鐵騎的威脅。為了防御,100萬人的大軍被朱元璋調(diào)往北邊,這幾乎是明初全部軍隊的總和。
朱元璋為什么沒有將這20萬蒙古鐵騎消滅?他不是不想,是力有不逮,但又不僅僅如此。最初明朝對蒙古軍隊采取了強勢打擊之勢,但1372年的一場明蒙大戰(zhàn),明軍大敗,從此拉開了明朝以整修長城為屏障的內(nèi)斂守勢的序幕。
朱元璋怕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告誡后世,永不征伐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今位于日本與中國臺灣地區(qū)之間)、安南國(越南)、暹羅國(泰國)、爪哇國(今位于爪哇島一帶)等15個國家,并特別囑咐“切記不可”。
朱元璋的理由是,四方諸夷“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但他也警示后世說,“必選將練兵,時警備之”。1371年,朱元璋曾表明心跡:日本、朝鮮和安南只是蚊蟲而已,北方夷狄才是最危險的心腹之患。顯然,當時要警備的是來自北方的心患。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耿昇也認為,明朝時的中國在東亞沒有競爭對手,其周圍的許多小國都需要向其學習并納貢。當時俄國還是一個政治侏儒,薩法威王朝的波斯與莫臥兒王朝的印度也尚在襁褓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脅迫中國,只有北部的蒙古人和瓦剌人對明王朝形成了一種真正的威脅。
朱棣(1402~1424)是明朝歷史上一位血性的皇帝,為“防止出現(xiàn)有雄才大略的蒙古領(lǐng)袖重新控制整個蒙古民族”,他將父親朱元璋的訓誡置于腦后,在1410~1424年先后三次發(fā)起對蒙古的戰(zhàn)爭。雖然征討取得了勝利,但遠沒有達到掃除邊患的程度。
同樣的一幕,在200多年前北宋開國之初對遼的對策中,就曾出現(xiàn)過一次。公元979年、986年,北宋兩度對遼用兵,企圖把契丹勢力驅(qū)逐出長城,但全都失敗。1004年,兩軍再次交兵,北宋在勝利的情況下,仍俯首與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1044年,這種情況再次出現(xiàn),以至于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它(北宋)的軍旗從未在北方草原地帶展開過,更用不著說向東北或西北角延伸到中亞的腹地去?!彼慕Y(jié)論是,兩宋319年的紀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的記錄,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shù)民族購得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