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兩國之外,海上連檣而來的英、法、德、美等國,也紛紛在東亞落子布陣,占有、鞏固各自的利益。
更不容忽視的則是第三股勢力——俄國,橫跨歐亞大陸的俄國既有歐洲國家的外表,同時又是一個在歐亞兩大陸都有利益索求的雙頭怪鷹。眾所周知,俄國的遠東地區(qū),大部分是苦寒的莽莽荒原,不利于殖民耕種,而且缺乏通往太平洋的常年不凍良港,猶如一個軀體龐大、但總是自感饑腸轆轆的莽漢巨人。俄國對拓展遠東的疆域有一種極為迫切的需求,與俄國疆界相鄰的亞洲弱國朝鮮成了其志在必得的目標,而這又必然與朝鮮的宗主國中國、同樣對朝鮮虎視眈眈的日本產(chǎn)生矛盾,儼然是東亞的一出近代三國演義。
為了對遠東這塊各國勢力消長還不明朗的土地有所認識,借著西伯利亞大鐵路開工、繞海路前往海參崴主持開工儀式的機會,俄國太子亞歷山德羅維奇,即后來的尼古拉二世順道開始了他在東亞國家的首次游歷。對俄國皇儲的到來,清政府予以熱情接待,特別調(diào)派包括鄧世昌管帶的“致遠”艦在內(nèi)的多艘北洋海軍軍艦護衛(wèi),一路護送其從廣東抵達江蘇,再沿長江上溯內(nèi)地參觀。完成在中國的特殊旅行之后,俄國太子又踏上日本的土地。
接待俄國太子,日本政府也極盡殷勤。經(jīng)過在長崎、鹿兒島、京都等地的參觀,1891年5月11日,日方又安排其前往著名的風景名勝——琵琶湖游覽。未料,歸途中,當貴賓一行路過大津市街時,路旁擔任護衛(wèi)的一名名叫津田三藏的警察突然拔出倭刀,劈向俄國太子,連砍兩刀。事發(fā)突然,幸虧與尼古拉同游的希臘王子揮舞手杖奮力和刺客搏斗,與其他日本警察一起制服了刺客,尼古拉只是頭部留下一道9厘米的小傷口而已。
史稱“琵琶湖事件”、“大津事件”的這一突發(fā)事變發(fā)生后,日本國內(nèi)輿論嘩然。刺客津田三藏接受審訊時的演說,更讓日本政府惶恐不安。津田三藏堅稱日本人都知道俄國要爭奪東亞的利益,是日本的大敵,既然俄國的太子來到了日本,日本的愛國者就不應放棄這個斬首奪旗的大好機會。[2]
當時的日本政府,對俄羅斯所持的是一種既恨又怕的心理,既嫉恨俄羅斯這個歐洲國家覬覦遠東的利益,很有一番與俄國競爭的決心,因而長期在國內(nèi)極力營造俄國威脅論,培養(yǎng)積蓄仇俄氣氛;同時,日本政府因為自感實力不足,又對國土遼闊且屬于歐洲強國的俄羅斯心存畏懼。突然發(fā)生俄國太子在自己國土上遇刺的大事,頓時令日本政府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