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朝時之志怪與志人(1)

魯迅談?wù)f部 作者:魯迅


上次講過:一、神話是文藝的萌芽。二、中國的神話很少。三、所有的神話,沒有長篇的。四、《漢書·藝文志》上載的小說都不存在了。五、現(xiàn)存漢人的小說,多是假的?,F(xiàn)在我們再看六朝時的小說怎樣?中國本來信鬼神的,而鬼神與人乃是隔離的,因欲人與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來。巫到后來分為兩派:

一為方士;一仍為巫。巫多說鬼,方士多談煉金及求仙,秦漢以來,其風(fēng)日盛,到六朝并沒有息,所以志怪之書特多,像《博物志》上說:    “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欲歸,請于秦王。王不聽,謬言日,  ‘令烏頭白,馬生角,乃可?!ぱ龆鴩@,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卷八《史補》)這全是怪誕之說,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響。再如劉敬叔的《異苑》上說:

“義熙中,東海徐氏婢蘭忽患贏黃,而拂拭異常,共伺察之,見掃帚從壁角來趨婢床,乃取而焚之,婢即平復(fù)?!保ň戆?可見六朝人視一切東西,都可成妖怪,這正就是巫的思想,即所謂“萬有神教”。此種思想,到了現(xiàn)在,依然留存,像:常見在樹上掛著“有求必應(yīng)”的匾,便足以證明社會上還將樹木當(dāng)神,這正如六朝人一樣的迷信。其實這種思想,本來是無論何國,古時候都有的,不過后來漸漸地沒有罷了。但在中國還很盛。

六朝志怪的小說,除上舉《博物志》、《異苑》而外,還有干寶的《搜神記》,陶潛的《搜神后記》。但《搜神記》多已佚失,現(xiàn)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輯各書引用的話,再加別的志怪書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書籍。至于《搜神后記》,亦記靈異變化之事,但陶潛曠達(dá),未必作此,大抵也是別人托名。

此外還有一種助六朝人志怪思想發(fā)達(dá)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輸入。因為晉,宋,齊,梁四朝,佛教大行,當(dāng)時所譯的佛經(jīng)很多,而同時鬼神奇異之談也雜出,所以當(dāng)時合中,印兩國的鬼怪到小說里,使它更加發(fā)達(dá)起來,如陽羨鴻籠的故事,就是:“陽羨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臥路側(cè),云腳痛,求寄鵝籠中。

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宛然與雙鵝并坐,鵝亦不驚。彥負(fù)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日:‘欲為君薄設(shè)。’彥日:‘善。’

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中具肴饌?!茢?shù)行,謂彥日:‘向?qū)⒁粙D人自隨,今欲暫邀之?!钟诳谥型乱慌?,……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日:  ‘……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暫喚之……’……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

此種思想,不是中國所故有的,乃完全受了印度思想的影響。就此也可知六朝的志怪小說,和印度怎樣相關(guān)的大概了。但須知六朝人之志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dāng)時并非有意做小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