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行為的重要性
研究非語言行為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有邊緣反應(yīng)的地方——特別是在一段令人悲痛或充滿威脅的經(jīng)歷中——我所謂的安慰行為就會出現(xiàn)。
在文學(xué)上,這些行為通常會被稱為改編者,它們的目的就是在我們遇到不愉快或情緒跌到谷底時讓我們平靜下來。為了讓自己修復(fù)至“正常狀態(tài)”,大腦會支持身體表現(xiàn)出各種安慰行為,而這些行為是我們能夠?qū)崟r解讀的。所以,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我們能夠觀察到它們并快速地解讀它們。
安慰行為并不專屬于人類,例如,貓和狗會舔自己或同類,這就是一種安慰。不同的是,人類的安慰方式很多。這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想到孩子吸吮拇指的動作。其實,除了這種方法,我們還有很多更謹慎、更為社會廣泛接受的方法(例如,咀嚼口香糖和咬鉛筆等),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很多人注意不到這些細微的安慰行為,也意識不到它們在揭示一個人思想和感覺方面的重要意義。這是一種不幸。要想掌握非語言行為解讀術(shù),你必須學(xué)會認識和解密人類的各種安慰行為,這是絕對重要的。為什么?因為安慰行為能夠揭示一個人當前的思想狀態(tài),而它們的準確率高得驚人(見Box10)。
Box10:頸部動作
觸摸或撫摸頸部是一種最常見、意義最重大的安慰行為,我們經(jīng)常使用這樣的動作來回應(yīng)壓力。女人通常會用手掩蓋或觸摸她們的胸骨上切跡(suprasternal notch)(見圖7)。胸骨上切跡是位于喉結(jié)和胸骨間的淺凹部位,有人把它稱為“頸窩”。當一名女性用手觸摸這一部位或?qū)⑹址胖迷谶@個部位時,說明她感覺到了苦惱、威脅、不適、不安全或害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線索,通過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人是否在說謊或是否隱瞞了重要信息。
在一次偵查工作中,我們都認為一名佩槍的危險逃犯可能會藏匿在他母親家里。另一名特工和我一起走到了這位老婦人的家門口,我們敲了門,那位夫人請我們進去。我們出示證件后開始詢問一系列問題。當我問到“你兒子在家嗎”時,她把手放到了頸窩上,然后說:“沒有,他不在?!蔽易⒁獾搅?,但是卻接著問下面的問題。幾分鐘后,我再次問道:“你兒子會不會趁你外出時偷偷潛入你的房子?”她又一次將手放到了頸窩上,然后說:“不,應(yīng)該不會?!贝藭r此刻,我已經(jīng)可以確定他兒子就藏在那間屋子里。我繼續(xù)問問題,一直到離開的時候。那一刻,我問出了最后一個問題:“那么,我可以總結(jié)我的記錄了,你兒子確實不在這間屋子里是嗎?”這一次,她仍然想把手放在那個位置上。由此,我更肯定這個女人是在說謊了,于是我申請了搜查令,結(jié)果他兒子就藏在一堆盒子下面的密室里。
安慰行為會告訴別人你的不自在,或者對別人所做或所說的事情產(chǎn)生了某種消極反應(yīng)。通常,表現(xiàn)出不適的行為(如身體傾向一側(cè)、皺眉或手臂交叉或抱緊)后,大腦就會命令雙手來進行安慰(見圖8)。這時,我就會尋找這些行為,以便確定我面前的這個人在想些什么。
有一次,我問一名受審者:“您知道希爾曼先生嗎?”他回答說:“不知道?!闭f話的同時,他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我便知道他正在對這個回答進行自我安慰(見圖9)。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撒謊,但我知道,他對這樣的詢問感到緊張了,以至于他要在給出答案后進行自我安慰。安慰行為是調(diào)查人員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重點,因為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揭穿謊言或找出隱藏的信息。我發(fā)現(xiàn),與測謊儀相比,安慰行為的意義更大,也更值得信任。它們能幫助我們找出究竟是什么東西讓一個人感到厭煩或苦惱。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我們便能看到以前被隱藏的信息,這通常會讓我們找到新的洞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