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中國讀者更好地了解《理想藏書》,這里需要對原作的編選、排列、介紹意圖作幾點說明:
1.《理想藏書》每個專題49種入選書只分三個檔次,每檔中作品的排列則不分優(yōu)劣,僅以作者姓氏字母為序。例如列入前10種的書,都被認為屬于同一檔次,沒有誰第一,誰第二,誰第十的排位之說。
2.每一專題中,同一作者的作品只出現(xiàn)一次。一本書在某一專題中出現(xiàn),則不在另一專題中再次出現(xiàn),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可在不同專題中出現(xiàn),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和《哈姆雷特》分別入選“英國(語)文學”和“戲劇”專題。
無疑,專家、學者們提供的信息具有相當?shù)拇硇裕踔劣衅毡橐饬x。但這畢竟是他人的選擇,其片面性在所難免。更何況它給讀者留下的自選余地只有五十分之一,實在難以照顧各人的趣味。該書主編皮埃爾?蓬塞納承認:“這僅僅是一種選擇,我們的選擇。我們可能忘了一些作家,也可能選了一些價值地位不高的作品?!?/p>
我們的讀者完全可以而且應(yīng)該把這些書目當作一種參考,既不否定它的普遍意義,也不盲目地被它牽著鼻子走。他們可以在這一信息的基礎(chǔ)上,自己有目的地有方向地選擇。
談到這一選擇的片面,筆者認為有這么幾個方面。其一是偏見:西方人的偏見,法國人的偏見,法國專家的偏見。這些偏見基本上出自歐洲文化中心論(甚至是法國文化中心論),這從選題的偏見即可見出;有的則受專家的文化背景如知識面及趣味的限制。其二是語言的局限:法國人選的書自然局限于法文,這點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外國作品(主要是文學作品)的入選范圍限于法譯本,無譯本的原著自然進不了書單,譯文欠佳的也得不到編選者的青睞。如中國的《離騷》恐怕永遠也進不了他們的入選圈。鑒于2 401種書中有近四分之三是譯文,書目所體現(xiàn)的價值的折扣也就可想而知了。
盡管如此,書目的推出依然功不可沒,光是2 401種書名的提出,便代表了巨大的工作量和信息量。
《理想藏書》中譯本的第一版出版后,我聽到了不少讀者和評論者的意見,主要是表示感謝,感謝作為翻譯者的我為中國讀者譯了這樣的一本“書目之書”;同時,也聽到了一些善意的批評,對我的翻譯提出了看法,尤其是一些已經(jīng)有了中譯本的圖書書名的翻譯法。
后來,還有一些出版人與我聯(lián)系,表示對光明日報出版社的那個版本不滿意,希望能出一個《理想藏書》的新譯本,把舊版中沒有翻譯的內(nèi)容給補充齊全,同時把圖文的編輯做得更好些。我自己也有意愿把譯本做得更完善,但苦于沒有適當機會,這件事一直就這樣拖了下來,直到如今。
現(xiàn)在,在世紀文景的編輯們的支持下,我終于完成了對《理想藏書》譯本的修訂工作。興奮之余,覺得還有些話似乎要對讀者講一講,算是為新譯本作一個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