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擒故縱,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6)

好教師贏在好口才 作者:王一銘


 

師道箴言

知識不是某種完備無缺、純凈無瑕、僵化不變的東西。它永遠在創(chuàng)新,永遠在前進。

——普良尼施尼柯夫(前蘇聯(lián))

■學生唱主角,教師退而求其上

許多口才學專家都強調傾聽的作用,把傾聽訓練作為口才訓練的第一步。他們認為“話不在多,精辟就行”,“只有聽得好,才能說得好。”世界上的精英人物都是善于傾聽的人,教師有心靈工程師之美譽,同樣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講話,并能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也只有具備這種能力和耐心,才能把課講得精益求精。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與他的導師為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由于他的言辭過于激烈,把他的導師氣得摔門而出,但是第二天,他的導師一進錢學森的辦公室就給他鞠躬,說“你是對的”。錢學森自信地堅持己見,正體現(xiàn)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而錢學森導師的謙虛態(tài)度,也說明在知識的世界里,只有真理才是永遠的權威。

但是,在我們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總習慣把自己當成主角,在學生面前顯出權威的做派,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首先認定是學生有問題,張口就能說出學生一連串的不足。經(jīng)常有教師這樣抱怨:“學生太不愛學習了,缺乏主動性?!辈环裾J這種情況可能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原因就是學生的思維不成熟,在教師“權威”的影子下,他們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儲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釋放出來。

現(xiàn)代教學需要形式的創(chuàng)新,教師本人也需要與時俱進。如果哪位教師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自己“唱主角”的習慣,因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下面這個教學案例,可以幫助教師迷途知返、回頭是岸。

北京某中學的化學教師李亞寧,在一次上氫氣性質的實驗課時,讓學生給上了一堂令他難忘并決定從此改變教學方式的“思想教育”課。

在這堂化學實驗課上,李老師首先講了實驗的操作方法并強調了一定要注意安全。實驗過程中,教學生按照參考書中給出的方法去抖玻璃管,這對實驗技能有限的中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學生抖得太輕,氣泡下不來;有的抖得太重,氣泡被抖滅了;再不就是好不容易抖下來的氣泡還沒等被點燃就早已跑遠了。李老師一邊不厭其煩地糾正著他們的錯誤,一邊為他們不得要領著急。忽然,他看見教室后邊那一組中,一個學生把手中燃著的木條高高舉起,而王勤同學正拿著書在玻璃管口扇風,李老師仿佛看到了火焰被扇進了氫氣發(fā)生器——厲聲喝道:“王勤,快停手!”并疾步奔了過去,指著他說:“有你這么搗亂的嗎?你怕氫氣點燃了不爆炸是不是?能不能做?不能做,出去!”

王勤的手停了下來,在全班學生的注視下,他紅著臉退到了同組同學的身后。李老師再一次強調了實驗方法,學生的實驗活動又繼續(xù)了。

第二天,王勤交給李老師一封信。信上說:“老師,您別生氣。我上課時真不是搗亂,我找到了一種使氫氣的氣泡順利離開玻璃管的方法:當氫氣的氣泡形成時,用書在氫氣泡的下方往上輕輕一扇,氫氣泡便會自動離開玻璃管口豎直向上移動,這時燃著的木條便能輕松地點燃氫氣泡。這招可靈了,‘一扇一個準’”。李老師被王勤的形象描述逗樂了,這小子還挺會用詞——“一扇一個準”,但李老師習慣性意識在作怪,并沒把王勤說的方法當一回事。

第二天,李老師正在批改作業(yè)時王勤來找他,真誠地說:“老師,我想和您一塊兒再做做這個實驗?!?/p>

李老師不解地問:“還有這個必要嗎?”

王勤請求說:“老師,咱們試試吧,看看這個方法行不行?”李老師望著他那期盼的目光,不忍心再推脫,就和他一起走進了實驗室。按照王勤的做法,成功地扇出了一個個氫氣泡,還真是“一扇一個準”。王勤高興了:“老師,怎么樣?這比抖玻璃管的辦法好吧?”李老師點點頭說:“是不錯……但還是要注意安全??!”

晚上,李老師坐在桌前,那“一扇一個準”的氫氣泡又浮現(xiàn)在眼前。不由自主地對這件事進行了反思:假如在課堂上自己能調查清楚,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這種做法比自己的方法好。這樣不僅可以及時幫助學生完成實驗任務,而且還能通過此事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如果王勤的信能引起自己的注意,這個辦法也可能早就運用到其他班的教學中去了??蔀槭裁醋屵@個好辦法與自己擦肩而過呢?說到底就是因為王勤是個學生。雖然自己口口聲聲說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可實際上根本就不相信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雖然經(jīng)常講要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可實際上卻仍然以教學的主宰者自居,不允許學生離開自己所設計的教學“軌道”。

王勤在受了批評,甚至遭到拒絕后,仍堅持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討個說法的執(zhí)著精神令李老師欽佩。他不因自己僅僅是個學生就完全迷信教師,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更好的方法。在學生這種探索行為中,教師應該成為一個背后的推手,而不是擋在前面、阻礙思維進程的攔路虎。從那以后,在教學中,李老師有意識地為學生搭設創(chuàng)新的平臺,經(jīng)常根據(jù)實驗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組裝實驗儀器,鼓勵學生主動談出自己的新思路,及時捕捉他們頭腦里創(chuàng)新的火花,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一扇一個準”。

獨立思考總是與敢于懷疑和勇于創(chuàng)造攜伴而行的?;瘜W實驗中“抖玻璃管”固然是安全的規(guī)范操作方法,但有善于動腦的王勤同學質疑了“抖”的實驗方法,創(chuàng)造了“扇”的方法,輕松獲得了成功。這說明,因為學生思考問題時的規(guī)范少,束縛也少,因此他們實際上很有挑戰(zhàn)精神,而挑戰(zhàn)和質疑的背后則是躍躍欲試的創(chuàng)造沖動。倘若教師都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講話,理解他們的做法,鼓勵和引導他們的創(chuàng)造沖動,學生就會逐漸養(yǎng)成一種獨立思考的習慣;成為真正的教學主體。

北京某中學的數(shù)學教師韓錦秀采取“讓學生給教師講題”這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的轉變,究其本質還是教師主動轉換角色,在教育觀念上的一個轉變。

韓老師讓學生給自己講題具體的作法:事先預留一些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題目,讓同學思考,再利用課余時間每日4~5人輪流來給自己講解,自己在聽學生講解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韓老師的這個決定一經(jīng)公布,學生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或小組討論或干脆就是自己使出渾身解數(shù)主動探究,然后胸有成竹地拿著題目來給韓老師“講題”,有的學生自豪地拍著胸膛說:“您想聽哪道題,我的講解保證讓您滿意。”僅從這句話里,就可以判斷出學生對所要講的題已經(jīng)認真琢磨過,所以很驕傲地來“亮相”了。韓老師在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時,就馬上給予贊揚和肯定,有不足之處加以補充,如果學生做到了“天衣無縫”,就提新的問題回去探討,學生學得很扎實,進步也非???。

在這種師生“調位”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們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犹骄?,學習的快樂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開掘出每個人本已存在的潛能。韓老師用這種方式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和互動。這種心靈的溝通,平等的探討,融洽的氣氛,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出了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中,會更敢于質疑、更愿意思考、更主動地學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