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愛德華將財務報表甩在桌上,“簡直糟糕透了!我怎能將這報告給董事會,太丟臉了!”
“什么?”克里斯汀娜既驚訝又生氣,“這么完美的報表!我們團隊可花了五天時間準備??!”
“你們這五天全白費了,一點用都沒有。太長了,寫得又不好,不知所云。結(jié)論不清晰,無法幫助決策。要我告訴你們多少次才明白這些報表有多重要?召集你們隊的人,立刻重寫。明天開會,我要看到讓人滿意的報告?!?/p>
愛德華離開辦公室,克里斯汀娜癱在了椅子上。
“混蛋!”她抱怨道,“沒有一件事情讓他滿意,真不知道他要的到底什么樣?!?/p>
愛德華認定這個報表“糟糕透頂”,而同一個報表克里斯汀娜卻認為“非常完美”。愛德華憤怒地棄克里斯汀娜而去,克里斯汀娜則在辦公室同樣生愛德華的悶氣,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這樣因一言不合就大吵起來的情況在辦公室是非常普遍的,更不用說在家庭里,在世界范圍內(nèi),它往往都會讓人感到沮喪而痛苦不堪。可以說,這樣的交流基本無濟于事。事實上,它們常常使問題更加惡化,傷害雙方的關系。當事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從而不想再一起共事或生活。在這個案例中,愛德華和克里斯汀娜不歡而散。愛德華認定克里斯汀娜做事不認真仔細,克里斯汀娜則認定愛德華是混蛋。
愛德華和克里斯汀娜都會憤怒地向他們各自的朋友訴說剛才的不快。這樣做,雖然心里得到點安慰,但并不能改變兩者都無法得到各自想要的東西的事實。這次談話后,愛德華沒有拿到他要的報表,克里斯汀娜也無法得到圓滿完成任務的滿足感。不僅如此,我也不認為他們這樣做能夠很快改變什么,因為愛德華沒有告訴克里斯汀娜他想要的東西到底是怎樣的,克里斯汀娜也無法知道怎樣才能滿足愛德華的需要。
在人與人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是由我們每個人的態(tài)度和信念決定的。愛德華惡劣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和他內(nèi)心的想法和感覺有關,而非克里斯汀娜做的報表。克里斯汀娜的自我護衛(wèi),則更多的是基于自尊和內(nèi)心的平衡,愛德華的評論倒是次要的。正如在第二章所說的那樣,任何結(jié)果都取決于我們面對挑戰(zhàn)時的反應能力。愛德華和克里斯汀娜為彼此丟出的難題都超出了他們各自的應對能力。因此,他們的這次交談起不到實質(zhì)作用,兩者將最重要的有助于問題解決的相關信息深深地藏在各自的心中。由于無法溝通,該做的事也無法做,雙方關系惡化,心里都不舒服。
在第二章,我們探索了怎樣用負責任的態(tài)度迎接挑戰(zhàn),采取參與者姿態(tài),主動出擊。在第三章,討論了在受到不可控因素影響時,我們?nèi)绾伪3终钡牧?。在本章將討論,當事雙方對當前發(fā)生的事有分歧時,我們應該怎樣有效地去處理,該做什么。希望讀者能夠?qū)W會在雙方意見有分歧時,還能保持合作、信任、相互理解的態(tài)度。
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你對待這些差異的方式?jīng)Q定了你是“控制者”還是“學習者”?!翱刂普摺甭暦Q自己明白事情的原貌,應該如何發(fā)展,還需要做什么。他們總喜歡命令別人,卻很少聽取別人的說法?!皩W習者”則謙卑且充滿好奇,不是很確定應該怎樣看待發(fā)生的事,應該怎么做。他們喜歡問問題,而不是下命令。他們往往會考慮他人的意見,而不是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
在動蕩時代,學習者會接掌世界,而那固守己見的人會發(fā)現(xiàn),自己精心準備好去應對世界的招數(shù)已經(jīng)不復存在。
——埃里克·霍弗
控制者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至少讓別人相信自己是對的,借此來建立自己的自尊。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并聲稱自己的觀點就是“真理”。只有當他們擺平了所有相左的觀點,使每個人都贊同他們的觀點時,才會感到滿足。他們認為自己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任何持不同觀點的人都是錯的。
學習者思維活躍開放——能欣然聽取他人意見,其自尊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他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會考慮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學習者能夠坦然地向他人陳述自己認為在理的觀點。同時,秉承相互學習的精神,他們也非常歡迎他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自己看問題不免流于表面,只是全貌的一隅。
能站在我的角度來看看問題嗎?
法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吉恩·皮亞杰做了一個頗具啟發(fā)性的實驗。他找了一群年齡不等的孩子,并發(fā)給他們每人一塊木頭,允許他們仔細觀察手里的木塊兒。木塊兒的正面被涂成綠色,反面涂成了紅色。皮亞杰和孩子們面對面坐著,將紅色的一面對著自己,綠色的則對著孩子。他讓孩子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種顏色,孩子們總能回答正確。接著他又問了一個需稍加思考的問題:“你覺得我看到的是什么顏色呢?”
大多數(shù)不滿五歲的孩子回答是“綠色”。顯然,他們還無法意識到坐在桌子對面的人可以看到和自己不同的顏色。大一點的孩子能給出正確的答案,明白為什么自己看到綠色時,研究者看到的是紅色。這些孩子的行為證明,他們已經(jīng)具有了透視感(sense of perspective )——能夠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在做了十五年的咨詢顧問工作后,我很遺憾地告訴大家,許多高層主管連人生中這最基本的一課都不曾學會。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不容質(zhì)疑。他們覺得,自己認為哪個報表做得糟糕透頂,那個報告就真的非常糟糕。他們看到木塊朝著自己的一面是綠色,并想當然斷定其他人看到的也是綠色。這些高層管理人員通常都已經(jīng)超過四十五歲,活了四十多年,但做起事來就像是五歲小孩。因為自身的傲慢、自大而成長延遲。
我五歲的女兒米歇爾說自己不喜歡吃花椰菜,因為它們味道難聞。事實不是這樣的。米歇爾稱花椰菜“味道難聞”,是因為她不喜歡它。當然,她自己不這么想。
在她看來,誰喜歡花椰菜誰就沒品味:這是典型的本體自大(ontological arrogance)。本體論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事物的本質(zhì)。本體自大就是認為自己的觀點勝過一切,是看待事物的唯一的正確方式。本體自大并非不正常,體現(xiàn)在小孩身上,甚至還惹人喜愛,但成人犯這個毛病就不那么討人喜歡了——然而不幸的是,這在成人身上還挺普遍。
本章開頭的案例中,克里斯汀娜和愛德華都表現(xiàn)得傲慢、自大,因而導致雙方徹底無法談攏。但是,他們自己卻認為不是那樣的??死锼雇∧戎粤R愛德華是“混蛋”,和米歇爾與她的花椰菜的邏輯一樣,并不是因為愛德華就真是混蛋,而是因為她不知道到底應該怎么和他共事。而愛德華認為克里斯汀娜“不細心”,也并非她真的不細心,而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和她合作。
在情緒緊張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來面貌。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實際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自己想想看,你最后一次遇到和你想法不一樣的人是什么時候?你真的認為有人和你持不同意見,是因為他們智商低還是因為他們和你持不同意見,你才罵別人的?
和自大相反的是謙遜。“謙遜”一詞來自于拉丁文“humus”,意思是“地面”。謙遜的人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也不會自恃地位特殊。本體謙虛之人承認,自己對現(xiàn)實事物或真理的看法并非有什么過人之處,別人的觀點也有道理,應該得到尊重和考慮。人們可以有很多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閃光和不足之處。只有抱著本體謙遜的態(tài)度,你才會包容各種不同的見解,將它們?nèi)诤显谝黄?,從而形成更加全面的看法。理性上講,本體謙遜意義重大,但它卻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人至少有六歲小孩的認知水平。
對于獨立于我們的感知、思維模式的事物,我們是無法(對其)形成任何概念的。一方面,我們擁有一個由事物表象建構(gòu)的世界——也就是康德稱為的現(xiàn)象世界(world of phenomenon),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所有認知來源的世界,但這種形式的知識都是主觀認定的(subject-dependent)。另一方面,還有一個萬物本身存在的真實世界,也即康德說的本體世界(the noumenal world)。其存在的方式我們無法記錄,因此,我們也無法了解這個領域。
——布萊恩· 麥吉(Bryan Ma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