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即所得
同一幅圖,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也不同。對于下面這幅圖,你可能看到的是兩個人正透過窗戶往外看。大多數(shù)西方人給出的答案都是這樣的。然而,非洲村民給出的答案卻截然不同。他們看到的是一位母親和兒子正在一棵棕櫚樹下避暑。
看待這幅圖的兩種方法都是可以的,都各有其道理。然而,我們很少能同時看到這兩種可能性。我們也許會在兩種可能性之間徘徊,不過那有點費力。也有可能我們能同時看到這兩種可能性,盡管這需要加倍努力。我們常常用一種方式看待事物,從而不自覺地排除了其他的可能——不僅僅是在看圖的時候。
某公司的審計員查看了上一年的財務報表,看到了一個穩(wěn)步發(fā)展、運轉(zhuǎn)良好的公司。同樣的財務報表,公司的營銷部副總看了后,卻覺得公司的發(fā)展處于停滯階段。一個董事會成員看到報表后,覺得公司運營滯后,責任在執(zhí)行總裁。有一個投資者根據(jù)這個財務報表,賣掉了自己的股份。另外一個投資者看了財務報表后,卻買入了一些股份。同一份財務報表,不同的人理解不同,所采取的行動也完全不同。印第安人就有一句非常有用的諺語:“要評價一個人,就要首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看?!迸c此類似,如果無法理解別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就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交流。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超越了幼稚的單一角度看待世界的方式,變得能夠接受多樣化的看待世界的方法。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它要求人們放棄“自己對真理的詮釋是唯一合理詮釋”的觀點。然而實際上,許多人都不曾達到這樣的境界。
你怎樣才能包容關于色彩各異的木塊、花椰菜、財務報表,進而生活中的種種不同觀點呢?
你要明白,你的觀點是由你特有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決定的。其他人持有的與你不同的觀點,也是基于他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同樣也是有道理的。本體謙遜,并不是說人要放棄個人觀點。謙遜是指,你在說“這個情況是有問題的”之類的話的時候,不忘加上“對我而言”的字眼。同時這也很清楚地說明了,同樣的情況可能“對你而言”是沒有問題的。謙遜和堅持自己的立場并不矛盾;你的觀點還是有理有據(jù)的。但抹煞別人的觀點就是有違謙遜的,因為別人的觀點也同樣是有其道理的。
我們生在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我們的心靈會不斷詮釋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因此我們的經(jīng)歷非常重要。我們不應該像電腦一樣處理信息,而是要去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此形成自己的見解,感知我們的內(nèi)心和外界發(fā)生的變化。這些感知都是由我們的內(nèi)心“制造”出來的,而非外部世界。我們將自身的感知制造系統(tǒng)稱之“心智模型”。
你的心智模型是你內(nèi)心深處形成的一整套根深蒂固的設想、歸納、信念、價值觀。它們引導著你去理解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
舉例來說,當一個客戶向我訴說一個問題時,我就會用我的心智模式去理解他的處境。我的理解并不是基于我所聽到,而是客戶說的話觸發(fā)了我內(nèi)心的一些意向、記憶、感覺以及觀點從而得到的認知。
不同的心智模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感覺、觀點及行為。如果是另外一個咨詢師聽到我的這個客戶的訴說,由于心智模式不同,他的理解就又會不一樣。他有可能會重視那些我認為無關緊要的信息,而放棄那些我認為意義重大的信息。理解不同并不成問題。問題是,當我認為自己的看法就是真理時,就有本體自大的嫌疑。由于自大,使得我主張自己對客戶問題的理解是唯一合理的理解。本體謙遜,要求你理解心智模式,弄清楚它們是怎樣影響人的經(jīng)歷和行為的。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是關于兩個傳教士爭論怎樣做好上帝分派的任務的。最后本著平息爭論的精神,其中一人說道:“我和你看問題的角度差異很大,這沒關系。我們不需要同意彼此。你就按照你的方式來完成上帝的工作,我會按照我的方式去做?!?/p>
解剖心智模式
這里我們采用四種“過濾器”來組織和理解自己的經(jīng)歷:生物性過濾器、語言過濾器、文化過濾器以及個人環(huán)境過濾器。
生物性
人類會認為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然而科學證明事實并非如此。例如,人類的聽力范圍是非常有限的。狗能聽到的聲音頻率高過我們。大象能夠聽到我們聽力范圍外的低聲波。貓和貓頭鷹夜晚也能看得很清楚,而相比較起來,人類夜間的視力就非常差了。我們?nèi)祟惡推渌麆游镆粯?,有生物上的局限性,從而也決定了我們的感知的局限性。我們的感知只是我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夠接受到的而已。
你感知不到,也就無法做出反應。狗能對超聲波口哨做出反應,人就不行。蝙蝠能夠在漆黑的洞穴中飛行自如,人卻不行。我們生物上的局限性不僅決定了我們的經(jīng)歷范圍,也決定了我們能夠做出反應的范圍。
如果感知之門得以凈化
萬物本來之面目就會無限真實地展現(xiàn)在人類面前。
人因為封閉了自己,
因而只能透過封閉空間的狹小縫隙來看待萬物。
——威廉·布萊克,選自《天國與地獄的婚姻》
語言
我們天真地認為自己能夠認清事情的本來面目,并給它們貼上標簽。事實上,語言也和我們的感知一樣有局限性,這決定了我們經(jīng)歷的局限性。最基本的,我們無法談論所有能看到的事物,我們只能看見我們說得出來的東西。
想象一下,16世紀英國的一個小山村出現(xiàn)了一部手機會是什么樣的情形。你當時就站在一個農(nóng)夫身邊看著這個東西,它突然嘟嘟的發(fā)出聲音來。你和農(nóng)夫都看到了這個東西,也聽到了它發(fā)出的聲音,然而你們能夠感知到的同樣的東西就止于此。你聽到的是“一個電話響了”,然而這個農(nóng)夫聽起來就覺得不知道是什么奇怪的聲音了。如果你叫這個農(nóng)夫“接電話”,他可能會一臉茫然地盯著你看。
這個形象的故事,跨越時空,我們無需解釋就能明白。公司會計在資產(chǎn)負債表上看到的,工程師可能看不出來。沒錯,工程師看到的也是同樣的數(shù)據(jù),但是他并不懂會計用以解釋這些數(shù)據(jù)的語言。與此類似,工程師能夠看得懂會計無法看懂的電路設計圖。會計也看到了紙上的線條,他也不懂得工程師用以理解這些符號的語言。共同的語言,使我們生活在共同的世界,能夠相互交流,能夠協(xié)調(diào)我們的行為。
在它還沒有進入你的腦海之前,我們看不見任何事物,一旦它進入,我們也無法再看到除它之外的任何事物。
——梭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