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茅 盾:《“左聯(lián)”前期·回憶錄十》,《新文學(xué)史料》1981年第3期。
[31] 瞿秋白:《學(xué)閥萬歲》,《瞿秋白文集》(文學(xué)編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頁。
[32] 瞿秋白:《“我們”是誰?》,《瞿秋白文集》(四卷本),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3年版,第878頁。
[33] 瞿秋白:《請脫去五四的衣襤》,《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shè)──五四運動七十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上冊),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頁。
[34] 彭 康:《新文化運動與人權(quán)運動》,姜義華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頁。
[35] 瞿秋白:《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頁。
[36] 茅 盾:《瞿秋白在文學(xué)上的貢獻》,《人民日報》1949年6月18日。
[37] 丁守和:《瞿秋白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頁。
[38] 瞿秋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8頁。
[3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523頁。
[40] 周策縱:《五四運動: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頁。
[4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0、703頁。
[4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32頁。
[43] [4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698頁。
[45] 薇娜·舒衡哲:《五四:民族記憶之鑒》,《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shè)──五四運動七十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頁。
[46]《新民學(xué)會會員通迅錄》第3集,見《新民學(xué)會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7] [4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65-566、559-560頁。
[49]《李大釗文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8-652頁。
[50] 莫里斯·邁斯納:《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版。
[51] 周策縱:《五四運動: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9-480頁。
[53]《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譯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頁。
[54]《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11冊(1933年12月22日),臺北:臺北遠(yuǎn)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
[55][5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62、697-698頁。
[56] 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人民日報》1985年12月1日。
[57]《關(guān)于農(nóng)村調(diào)查》,1978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
[59] 詳見李大釗《中國學(xué)生界的May Day》、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么》和瞿秋白《五四紀(jì)念與民族革命運動》三文。
[60] 華 崗:《五四運動史》,上海:華東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60頁。
[61] 朱務(wù)善:《五四革命運動是否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見《五四運動研究論集》,香港,1975年,第9頁。
[62] 歐陽哲生:《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
[63] 周世釗:《毛澤東青年時期的故事》,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7年版,第15頁。
[64] 李 銳:《毛澤東早期的革命活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頁。
[65] 王樹棣等編:《陳獨秀評論選編》(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107頁。
[66]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下),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947頁。
[67] 任建樹:《陳獨秀大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頁。
[68]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版,第480頁。
[69] 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頁。
[70]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頁。
[71][72] 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132-133、130頁。
[73][7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8、1029頁。
[74] 靜 塵:《我所知道的陳獨秀》,《古今月刊》(第五期),1942-07。
[75]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3頁。
[76]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頁。
[77] 姜樂軍:《毛澤東對陳獨秀評價的變化及其原因》,《安慶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2年第5期,第31-34頁。
[79]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頁。
[80]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452頁。
[81] 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1頁。
[82][8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7、330頁。
[8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頁。
[85]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6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