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個手機用戶,如果選擇合適的資費計劃,每個月只要交7000日元手機話費就足夠了。而如果一開始選擇了不合適的資費計劃,就會導致每個月需要支付1萬日元話費,這樣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讓我們來看一下下圖的例子。
太郎和花子手機的使用情況基本相同,而且都在一個月前選擇了同一家通信公司的資費服務,這家公司有7種基本的資費計劃,還有許多優(yōu)惠服務,組合起來會有幾十種資費計劃。
面對這樣豐富多彩的資費計劃,在實際使用之前很難判斷究竟應該選擇哪一個。因此在手機經(jīng)銷商的推薦下,太郎與花子都選擇了“資費計劃B”。
一個月之后,兩個人根據(jù)自身的實際使用情況,結合每種資費計劃進行計算,所得結果如上圖所示。因為太郎與花子選擇的都是“資費計劃B”,所以這個月他們都需要支付1萬日元的話費,而如果他們選擇“資費計劃C”則只需支付7000日元。
在他們兩個人之中,花子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也就是之前所說的第一種類型的手機用戶。她立刻察覺到只要將自己的資費計劃和優(yōu)惠服務稍作調(diào)整,每個月就可以節(jié)省3000日元。第一種類型的手機用戶,有可能在一開始就能夠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資費計劃。
太郎則是一個討厭麻煩的人,也就是第二種類型的手機用戶,他沒有改變資費計劃,每個月還是支付1萬日元。這種類型的手機用戶很容易在一開始就選擇更加費錢的資費計劃。
這就是典型的差別定價策略。即便使用手機的習慣基本相同,第一種類型的手機用戶只需支付7000日元,而第二種類型的手機用戶卻要支付1萬日元。
另外,當新的資費計劃出現(xiàn)或者手機用戶使用手機的習慣發(fā)生巨大變化時,手機用戶通過更改資費計劃和選擇其他優(yōu)惠服務,也能夠達到節(jié)約支出的目的。但是在這種時候,第一種類型的手機用戶能夠節(jié)約話費,而第二種類型的手機用戶還是會繼續(xù)支付高額話費。
這也是差別定價策略,而且僅僅通過一個復雜的資費體系,就能夠根據(jù)手機用戶的行為來自動地實施差別定價策略,對通信公司來說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于是,發(fā)覺這種差別定價策略十分有效的通信公司,在導入新的優(yōu)惠服務降低價格的同時,也會盡可能地保持這種復雜的資費體系(或者說盡可能地更加復雜化)。于是,就形成了現(xiàn)在這種相當復雜的資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