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定后,董事長繼續(xù)說:“李總,剛才你說到公司發(fā)展一看收支、二看激勵,這激勵到底如何做,你有沒有什么好的招數(shù)?”
李總身子往前傾了傾,說:“周總,所謂激勵,就是激發(fā)和鼓勵,我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用在管理員工上也可以說好員工是夸出來的。沒有哪個成功的企業(yè)是靠處罰員工變?yōu)樽吭降?,更多的是靠激勵的推動,用獎勵的方式來把員工的行為引導到公司的經(jīng)營目標上來,從而促成公司目標的實現(xiàn)?!?/p>
董事長點了點頭,問我:“薄樂,你怎么看?”
我說:“周總,剛才李總講得很清楚,確實激勵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xiàn)企業(yè)的經(jīng)營目標,企業(yè)也要靠獎勵的方式來正激勵。但有個問題,如果是遇到一個盈利很差、連年虧損的企業(yè),本來企業(yè)的資金就捉襟見肘,又如何通過獎勵的方式去激勵呢?”
李總聽完我的講話,就說:“薄總監(jiān),這個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不同企業(yè)有各自的特點。您舉的這個例子確實存在,但能夠談得上激勵的企業(yè),應該都是具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盈利的。企業(yè)處在發(fā)展初期的時候,更多的是要關注市場,首先得先活下來,你說對吧。”
李總沒有正面回答我這個問題,看來他還沒有想好如何應對這樣的企業(yè)。既然董事長請我過來,我總得代表公司表現(xiàn)出一些能力來,我又繼續(xù)追問:“李總,其實我說的這種企業(yè)不在少數(shù),有很多中小民營企業(yè)都處在薄利甚至虧損的狀態(tài),而且這個數(shù)量還不低。如果你們公司遇到這樣一個虧損的企業(yè),拿出兩百萬元來讓你給設計一套激勵機制,爭取在年度止虧轉盈,你們具體有什么方法?”
李總看我對這個問題不依不饒,有些急了,搬出一些成功的案例來說明:“薄總監(jiān),像這樣的案例我們也有很多成功的,比如去年我們做了幾個沿海企業(yè),我們給他們提供的激勵方案實施后,當年效益就明顯增加,而且咨詢管理費也就五十來萬?!?/p>
李總的助理也補充道:“薄總監(jiān),我們還給中移動、中石油一些下屬公司做過很多方案,效果也都不錯。”
從李總的回答來看,他并沒有講出實質性的內(nèi)容,只是一味地打馬虎眼,我半開玩笑地說:“周總,你看李總就是不愿意透露實質的技巧。這也難怪,李總的點子都是幾十萬,一般是輕易不提供的?!?/p>
我說得李總有些不好意思,他趕緊解圍說:“薄總監(jiān)開玩笑了,我跟周總是什么交情,怎么會藏著不說呢。關鍵是各個企業(yè)文化不同、經(jīng)營模式不同,要說到具體的方法也不切合實際,而且企業(yè)管理是很復雜的一門學科,這一兩句話講不清楚?!?/p>
世界上有一種人,就是喜歡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來顯示自己的學問。例如有些專家從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一些啟發(fā),等到自己到了那個有話語權的位置時,就會想方設法把一些簡單的事情往復雜里弄,整一些專業(yè)名詞、英文音譯,搞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然后將你弄得云里霧里,最終得出結論,這門學科好復雜,這些專家好能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