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私人投資水平相對較低。它還要償還2008年金融危機產(chǎn)生的額外公共債務,而償還這些債務則意味著更高的稅收。在現(xiàn)存?zhèn)狡诤?,要確保新發(fā)行的債券有人購買,美國還得提高利率。對投資者來說,高稅收和高利率都是負擔。對于資本形成來說,這并不是好兆頭。對于美元來說,這同樣不是好兆頭。
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伴隨著經(jīng)濟增長,預算盈余可以減少公共債務相對于稅收和國民收入的比例。但即便存在這種意愿,要完成這一任務也需要時間。損壞的道路和橋梁可以修復,新的道路和橋梁可以修建,但這種修復和修建同樣也需要多年的時間。美國已經(jīng)加大了在教育領域的投資,但同樣,一個人也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拿到自己的學位,才能最終進入勞動力市場。
市場會不會等則不得而知。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美國將不得不以其他方式進行調整。在生產(chǎn)率不可能出現(xiàn)神奇增長的情況下,增加出口的唯一方式就是控制成本。雇主可以削減工資和非工資成本如健康保險。但在經(jīng)歷了長達10年的平均勞動報酬停滯和附加福利不斷下調之后,這一成本基本上已無再削減的余地。
如此一來,美國的調整也就落在了金融市場上面。這也就是說,美國的出口競爭力可以通過美元貶值來提升。但它所導致的結果同樣令人喪氣。前往沃爾瑪?shù)馁徫镎邥l(fā)現(xiàn)中國制造的服裝的價格變高了,而高清電視也變得更加昂貴了。但如果美國不再是世界儲備貨幣的唯一提供者,且現(xiàn)在必須增加出口,那么這一變化將是不可避免的。
德國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在20世紀90年代兩德統(tǒng)一時,由于長期被壓制的需求得到釋放,所以德國出現(xiàn)了強勁的開支增長,而之后,國內(nèi)需求則陷入停滯狀態(tài)。不論是對當時的德國還是現(xiàn)在的美國來說,狂歡都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隨著需求增長放緩,德國不得不加大出口以促進就業(yè)增長。幸運的是,該國大的工會組織如德國金屬行業(yè)工會(IGMetall)理解這種挑戰(zhàn),因此在工資限制問題上它們與企業(yè)管理層和政府部門達成了一致意見。它們同意維持工資緩慢增加,尤其是在該國東部地區(qū)的一些州,因為那里的工人平均產(chǎn)出相對較低。
在2003年至2010年,德國工人的平均時薪年增長率不足1%?;谏a(chǎn)率的大幅提高,這一工資限制政策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德國的出口也由此得以保持兩位數(shù)的增長速度。在出口增幅再次達到進口增幅的一半時,德國便有能力強化它的國際賬戶了。對現(xiàn)在的美國來說,德國的這一調整極具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