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請大家來讀一下林肯的這句名言:
If I had five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3
hours sharpening
my ax.
如果 給我 5個
小時的 時間 來砍倒
一棵 樹,
我 會 先 花
3個 小時
來 磨快 我的
斧頭。
怎么樣?閱讀起來是否有點吃力?下面讓我們換一種排版方式,試著按照讀取語義單元的方式進行閱讀:
If I had five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3 hours
sharpening my ax.
如果給我5個小時的時間
來砍倒一棵樹,
我會先花3個小時
來磨快我的斧頭。
要知道,逐字閱讀的方式會導致許多問題,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
無法集中注意力
除了拖慢速度、影響理解,逐字閱讀還會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你還以為放慢速度能夠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那就請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和我類似的經歷。當我還是法律系的學生時,就經常痛下決心要好好讀書。大好的周末,我推掉所有的約會,老老實實地待在圖書館里。我拿起一本書,開始一字一句認認真真地閱讀,心里還一直跟著默念。我當時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全世界最勤奮的學生!但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緒早就飄到了九霄云外。明明覺得自己在聚精會神地讀書,可再瞄一眼前兩行的內容,卻好像從未見過一樣。沒辦法,只能從第一行開始,再讀一遍……我相信,這個情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不陌生。這其實不算太糟糕,至少我們到了一定的時候還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走神了。實際上,我們在潛意識中開過的小差根本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只會伸個懶腰、晃晃腦袋、揉揉眼睛,繼續(xù)讀下去,對幾分鐘前做過的白日夢全然不覺。運氣好的話,我們在無意中掠過無關緊要的部分,可萬一那本書是備考的教材,而用來做白日夢的那段時間又恰恰錯過了考試重點,那麻煩可就大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能把剛才錯過的部分重新讀一遍,而且在讀第二遍的時候,我們還時常會感覺眼前的文章簡直太陌生了,完全不像幾分鐘前才讀過的。
其實,我們在閱讀時之所以難以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逐字閱讀的壞習慣造成的。現(xiàn)在請你放下手上的書,觀察一下周圍的環(huán)境。你根本無法想象,你的大腦在這不到一秒鐘的短短時間里接收了多少信息,處理了多少關于圖像、色彩、運動、氣味的神經刺激。其實,人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比世界上任何一臺計算機都要強大,但我們卻一直逐字向它輸入信息。試問我們的大腦又怎能吃得飽呢?
諾貝爾生理學獎、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腦每秒鐘有意識處理的信息量約為126個神經比特。但一般在閱讀時,我們調動的資源卻只相當于每秒40神經比特,這就意味著大腦每秒都有高達80神經比特的閑置空間。或許你會認為這是件好事。大腦有了空閑不就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嗎?其實不然。人腦是一臺異常勤奮的計算機,一旦出現(xiàn)資源過剩的情況,它就會在后臺自動調用閑置空間來處理其他的信息,這就是我們先前提到的白日夢出現(xiàn)的原因。換句話說,如果你的閱讀速度趕不上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過剩的資源非但不能節(jié)約下來以備日后之需,反而還會被用到其他無關緊要的地方,阻礙注意力的集中。而且,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胡思亂想的內容都與當時的閱讀內容無關。我們要么回想上個周末滑雪時的快樂時光,要么回憶昨天晚上在酒吧遇到美女的情景。